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宗藩体系不断扩大B.朝贡贸易具有一定规制
C.海禁政策名存实亡D.商品贸易交易程序严格
2 . 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2023-10-27更新 | 1099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九师联盟(含蚌埠市)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
4 . 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成祖为“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
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嘉庆时期,政府规定行商之间,联保具结,彼此必须为对方承担相应担保责任,同时,还要求沿海各地方政府必须对拖欠外商债务的中国商人予以重罚,“拖欠夷债者,以示重法,所以示调剂之平”。清政府这些举措意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保障外商政治权益C.维护对外贸易秩序D.完善沿海经济立法
6 . “船队必须持有礼部颁发的通行证,才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的港口上岸,一面进行贸易,一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许可。一旦获得许可,船队便在官员护送下前往京城,下榻会同馆。(船队)在向朝廷递交国书、贡献方物后,携带的货物才可以在会同馆附近进行交易。”该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贸易B.唐朝汉志商道贸易
C.明期的朝贡贸易D.晚清通商口岸贸易
7 . 明朝官员王文禄认为:“商货之不通者,海寇之所以不息也。海寇之不息者,宜其数犯沿海及浙东西,而循至内讧也,何也?自嘉靖乙酉傅宪副钥禁不通商始也。”他意在说明(     
A.中外矛盾的尖锐性B.取消海禁的必要性
C.海寇问题的严重性D.强化海防的紧迫性
8 . 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022-06-14更新 | 4786次组卷 | 33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七星农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2022-06-05更新 | 1950次组卷 | 16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嘉靖三十四年,金都御史张濂上疏:“臣颇知海寇始木,始以海禁乍严,遂致猖獗……相机稍复海市之旧,不惟散已聚之党,而滨海穷民假此为生,又足以收未溃之人心。”这表明
A.海寇的出现导致海禁的推行B.当时出现开放海禁的思潮
C.政府意识到海禁的种种弊端D.海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