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7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造船业落后B.航海技术差C.清剿国内敌对势力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 1793年,英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有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气象仪、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对礼单的解读正确的是
A.礼单包括天文仪器,是为了迎合中国重视历法的传统
B.为了麻痹中国,礼物隐藏了英国最新科学技术
C.枪炮、军舰模型等,展示了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实力
D.当时中国地理科学先进,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
3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人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B.是导致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4 . 1684年,清廷设粤海关(广州)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江海关(松江),监管货物进出口和收取关税。还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清廷
A.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有条件地开放对外贸易
C.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系D.国库收入依赖外贸税收
5 .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下列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导致自然经济解体B.有效地防止外国势力入侵
C.严格限制商业发展D.严格限制各方面对外交往
6 . 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必须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有效防止外国资本的入侵B.直接导致了鸦片走私猖獗
C.促使清廷的关税收入锐减D.阻碍中国与世界潮流接轨
7 . 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都是顺差,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B.西方白银的大量流入
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D.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
8 . 为限制和管理外国商人,清政府特设公行制度,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和办理其他事务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清朝官员不能直接会见外商,外商原则上也不许会见清朝的官员,一切事务均需由公行居间传达,否则就是"有失国体"。由此可见
A.清政府外交政策向近代转变B.公行兼具商业和政治功能
C.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D.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9 . 1717 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B.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C.海防力量得到了增强D.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10 .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所征税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B.“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2021-06-01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