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氏集团不遗余力地派出使节,实施了积进取的“锐意通四夷”政策,向各国宣传明王朝“远途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宣德八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刚刚返航,宣宗即下今:“近岁官民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引诱为寇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知而不告者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整理自《从郑和下西洋看明代初期的对外开放》等

材料二   中世纪商业公司的活动具有十分浓厚的行会传统以及城市平均主义的限定,航路开辟后建立的商业公司都和本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从专制王权那里取得特权和补助,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的目标是侵占世界领土、建立殖民制度,奴役殖民地人民,与其他国家商人集团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乃至世界性垄断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一些专制王权从增加国库财源和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出发纷纷推行重商主义。这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摘编自刘凤茹《新航路开辟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西方对外经济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 .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同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星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通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面“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明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能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