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B.是清朝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
C.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促进了国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016-11-27更新 | 457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双流棠湖、外实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
4 . 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廷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准贩东西二样”,规定民间商人申请文引,缴纳税银后,可从月港出发到东西二洋从事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对此评述错误的是
A.明廷隆庆元年开放了海禁B.月港的开放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
C.月港的开放强化了朝贡贸易D.明朝海禁政策并非自始至终推行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
材料三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3)根据材料三,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
材料四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4)如果你是材料四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
(5)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重农抑商”概而论之,都认为“重农抑商”是古代经济的一贯政策。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重农抑商”政策
2013-12-03更新 | 4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