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清代开放海禁后,白银大量流入及铜钱供给的相应增加,导致物价缓慢上涨。清人汪辉祖记载乾隆五十九年浙江物价:“夏间米一斗钱三百三四十文。往时米价至(一斗)一百五六十文即有饿殍,今米常贵,而人尚乐生。盖往时专贵在米,今则鱼、虾、蔬、果,无一不贵,故小贩、村农俱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政府开放海禁有益民生B.农民实际负担不断加重
C.海外贸易妨碍农民生活D.政府减轻对百姓的剥削
2 . 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3 . 据明末学者张夑在《东西洋考·序》中记载当时福建月港:“隆庆元年,准贩东西二洋……(海)澄,水国也,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酌皆夷产。”这说明(   )
A.明朝对外政策调整推动海外贸易
B.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得到真正实施
C.海关税收成为明朝重要财政来源
D.西学东渐丰富了沿海居民的生活
4 .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
2019-01-14更新 | 259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五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瓷器制造方面,“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制的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的风格……输出的国家有朝鲜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了西方。

——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二   明政府在隆庆二年(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正式开放了海禁……17世纪中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继之而起便戛然而止了……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迁海”……康熙初年……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

——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三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必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拘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特点。
(2)明朝中后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2019-05-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7 .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仍照故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政府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9 .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019-01-30更新 | 6280次组卷 | 91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
10 . 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