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材料反映了
A.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B.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C.海禁政策把农民变成盗贼D.海禁政策抵制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2021-11-2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河东、平邑、费县四县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2021-10-21更新 | 18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3 . 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振兴了沿海经济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D.妨碍了中外交流
4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国派遣使节、海军官员、传教士和商人来广州,进入黄埔港,清朝政府给予免税通商的优待,并于次年法国在广州设立商馆,法国商船不定期进入黄埔港。据统计,公元1722年至1833年每年在黄埔港的法国商船有1至5艘。这说明了清政府
A.优化了外贸格局B.闭关锁国有名无实
C.放弃了海禁政策D.适度发展对外贸易
2020-11-24更新 | 14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国历史学家布岁代尔评价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时说:“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他的理由可能是
A.迁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B.迁都不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C.迁都不利于中国参与海洋开发D.迁都后明朝长期处于北方边患威胁下
19-20高三上·天津南开·期末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一二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结合所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B.崇文抑武政策C.“重本抑末”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
8 . 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A.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B.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
C.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
D.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
9 . 如图是清乾隆帝颁布的一条谕令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禁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鼓励民间对外贸易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10 .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思想解放的程度B.中央集权的强弱
C.经济结构的差异D.海军实力的高低
2018-06-03更新 | 2496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北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