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自宋元以来,东南沿海民间经济势力和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很快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B.西方国家商品输出
C.古代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D.早期殖民者的掠夺
2 . 1656年,清政府“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
A.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B.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开发
C.直接导致西方列强入侵D.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3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65次组卷 | 60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名校
4 . 《东西洋考》中记载,海滨一带农民生活贫困,“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集体抢劫),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明清易代政局不稳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清政府推行(     
A.重农抑商政策B.自由主义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D.朝贡贸易体制
6 . —明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实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断,于是与倭寇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2020-04-24更新 | 919次组卷 | 29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郑经(郑成功之子)为响应吴三桂等三藩反清,渡海登陆与清军作战。”根据该材料分析清代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动机在于
A.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B.抑制反清复明分子和叛乱分子相互勾结
C.维护国家统一
D.断绝反清分子的经济往来,加强中央集权
8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小论文。他们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等开始形成著名都会城市
唐代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已经实施
明朝太仓州的部分地主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除粮食生产外发展畜牧业、养鱼业、果树蔬菜生产,而且产品都进入市场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广州十三行主要承销外商进出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及传达政令十三行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

A.甲
B.乙
C.丙
D.丁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三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实施政策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怎样的心态?
(3)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种政策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