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2019-01-30更新 | 3419次组卷 | 5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发展B.保护农耕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D.防范“外夷”入侵
2021-05-24更新 | 1151次组卷 | 60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里写道:“浙省宁波虽有海关,与广省迥异。且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若不立法杜绝,恐将来到浙者众,宁波又成一洋船市集之所,内地海疆紧要。”这份上谕说明当时
A.粤海关一口贸易体制已确立B.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C.对外贸易以政权安全为前提D.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
2022-05-18更新 | 37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继承了唐代的制度,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宋代的重要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等处。元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又增加了上海、澉浦(今浙江省海盐县)、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等几处。市舶的税收,在宋元两代是一笔重要的财政收入。当时的中国海舶,从设备、运载量到航行技术,都是世界最先进的。日本、朝鲜、印度支那半岛、缅甸、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诸岛、菲律宾群岛、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埃及以及非洲东部和地中海沿岸各地,当时都跟中国有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丝绸、瓷器、漆器、金、银、铅、锡等是中国外销商品的大宗,珍珠、玳瑁、犀角、象牙、珊瑚、玛瑙、乳香、胡椒、药材等则是从国外输入的主要商品。宋元朝廷都比较重视贸易,对海外来的商人和使节,给以款待,有时还赐予官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海禁政策成为明朝一代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皇明祖训。清初畏惧海上抗清势力,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康熙五十六年禁海令规定: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等地进行贸易;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令地方文武官员严加防范”。还关闭和收缩对外贸易港口明朝政府用牙行制度控制对外贸易。每当外国贡舶到达港口时,牙行便前往看货,并将货物报官,待派官抽分以后,才由牙行带领内商前来贸易明朝将丝绸、铜钱、铁器、硝石、硫磺等列入禁品。《万历会典》规定:“凡将缎匹、绸、丝、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只并入官。”清朝对出口货物的限制更严,粮食、铜铁、硫磺、硝石、书籍等物严禁出口,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外国使者和外商,明清两朝防备极严。明朝禁止中国官员、百姓和“夷人接触”。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以后,先后四次颁发《防范章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比之宋元时期发生了什么改变?并概括其表现。结合所学,简析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粤海关的行商作为获得政府特许专事对外贸易的商人集团,也承担着管理外商的担保责任。行商负责征税,并须向政府提供海外珍奇。某家行商一旦破产便会被流放到伊犁,同时其它行商须代其偿债。这说明行商
A.具有官商双重性质B.垄断国内外贸易
C.商业经营范围广泛D.阻碍了社会进步
6 . 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振兴了沿海经济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D.妨碍了中外交流
7 .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只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2021-12-25更新 | 301次组卷 | 52卷引用: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再后扩展到欧洲、非洲。下列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B.对外贸易发展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
C.清朝政府始终厉行海禁禁止官民出海
D.中国四大发明不断向外传播惠及世界
9 . 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B.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C.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D.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10 . 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B.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D.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