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维持着一个以编户齐民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占取土地,但只能占取本户现有劳动力可能耕种的面积,也因为地多人少,无地之民可以占领荒地耕种,无须以其他方式出卖其劳动力,所以此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是自耕农,所据有的耕地面积也是相对平均。然而这种平均分配的状况不会维持太久。一旦荒地被占取尽净,土地又恢复为稀有生产要素,企图扩充农场之人只能从他人手中购入土地,于是分化过程便开始了。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战乱和改朝换代,都会出现大量荒地,供人自由开垦,便形成一次地权的再分配,也就是农村分化的新起点。对于农村中的分化过程,有些人曾经强烈地表示不满,主张实行限田政策,但是在大部分时间政府都不曾认真实行平均地权的办法,一切听其自然。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地主们占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拥地自重),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破产。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实施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都被分给自耕农,此后的农田买卖都有新立法的限制,农村中土地投资的大门从此被关闭……由于土地政策的挑战,农村中富有企业精神的人士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这些原来的地主摇身一变而为成功的城市新兴工业的企业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十来年表现的成果几乎全部导源于农民工作积极性之提高。换言之,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大幅升高。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土地现象。并概括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要削夺他们的田地。这些规定
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魏实行均田制,授田对象和数量如下表所示:
土地类型男夫妇人
露田40亩20亩40亩20亩30亩
桑田20亩20亩
麻田10亩5亩10亩5亩
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郡丞各6顷

据表可知,北魏均田制(     )
A.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B.加剧了土地兼并
C.兼顾了各阶层的利益D.推动江南的开发
2021-04-28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的内涵是(   
A.“大道之行,天下为公”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为田开阡陌封疆”D.“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2021-04-20更新 | 507次组卷 | 4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汉字源远流长,富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耕”字就是由“耒”(农具)和“井”两部分组成。与“耕”有关联的古代制度是
A.土地私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井田制D.均田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