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读下面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错误的是(     
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年18.3%18.3%2.4%22.9%5.45亿
1750年19.2%13.1%1.6%30.9%7.28亿
1850年22.7%8.1%5.1%35.1%11.71亿

A.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B.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减少从而影响社会正常发展
C.早期殖民侵略和疫病导致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
D.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外来高产作物的传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到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使其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
B.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了社会近代化
D.新航路开辟促使新旧大陆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对美洲大陆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白人黑人混血人种原住民
1490年00050000000
1570年138000235000250009700000
1650年7250008150006440009105000
1825年4349000418800062520008211300

A.欧洲白人在美洲一直居于统治者的地位
B.不断增加的黑人主要是来自非洲的淘金者
C.在普遍种族融合下美洲出现了“混血社会”
D.原住民的急剧减少主要受自发疾病的影响
4 . 观察图一和图二,根据所学,对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图一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图二对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看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2043次组卷 | 24卷引用:【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第一单元测试卷(选择性必修2)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狗人》是马可·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岛居民的描绘,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像狗的一样”。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
B.马可·波罗用新文化对世界进行解读
C.相对隔绝的状态限制了人类的眼界
D.外来人种的发现推动了传统观念的更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取代了战争
2018-09-19更新 | 402次组卷 | 17卷引用: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卷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8 .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2016-11-27更新 | 170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中国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相对于民族历史而言的,但不是民族历史的简单总和,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民族历史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指史学意义的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各民族普遍交往、相互依存形成的有机整体历史。历史学上的世界历史包含了有人类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16世纪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

——摘编自赵士发《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晚研究的焦点》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