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的拓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2020-01-09更新 | 4985次组卷 | 59卷引用:单元复习0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学情反馈卷】-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二   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刘家沂等《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欧洲重视海洋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