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即原工业化,这是一种早于或先于工业革命阶段的工业形态。英国乡村由此出现第一次转型。英国乡村工业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城市要素向乡村转移的背景下,借助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等条件发展起来的。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兴起了一批介于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工业集镇,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乡村工业的发展,使英国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更趋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及与其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多村改

材料二   华北多村半工业化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倘无外国之货物与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晚清政府在“振兴工艺”的口号下大力兴办工艺局,培养了适应半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力量,这批多村技术人才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回到乡村,推动了半工业化的发展。仅在19101912年间高阳商会就有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有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工艺研究所旨在“提倡织纺,振兴实业,研究工艺,改良布质”。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疲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多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华北农村“半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两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     
A.工人要求提高待遇B.企业追求更高利润
C.政府平抑市场物价D.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2023-02-08更新 | 94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如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1731—1740年
胡椒20.14.3
茶叶0.029.26
咖啡0.635.35
棉纺织品62.59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2022-06-22更新 | 2595次组卷 | 58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工业化”是指工业革命之前的工业化,也就是乡村的工业化,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江南地区的盛泽镇的丝绸业兴盛于明末清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踹坊等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在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等待雇佣的工人,每天清晨聚集于长春桥、泰安桥的桥堍等待雇主召唤。全镇商店五六百家,工商业人口在全镇总人口中占据大多数,工商业人口大大超过农业人口。形成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的小城市,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在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国生丝的出口量从微不足道的8担上升到9920担,初露了“外向型”的经济。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乡村工业在全国已有广泛深入地发展,几乎遍及每一个村庄。下面为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

年份总人口(百万)城市人口(百万)乡村人口(百万)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乡村农业人口(百万)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2.400.132.27801.820.45
16004.110.343.77762.870.90
16704.980.684.30703.011.29
17005.060.854.21662.781.43
17505.771.224.55582.641.91
18018.662.386.28503.143.14

——摘编自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乡村工业发展的当代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农村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且出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化的趋向。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七府一州,人均田地不足1.5亩,即使江南耕地全种粮食,也不够满足本地区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闲季节时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动力闲置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家庭自然而然的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随着江南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由于棉布出口量大,乾隆时,还有人主张禁止棉布出口,以为“止计松江、苏州、常州三郡,出洋之棉布流转内地,可多被数百千百万穷民”。清代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但并未改变封建制度的剥削与束缚。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成功的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还击败了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来源地,以本国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家,英国却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和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似因素,并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性质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6 . 英国通过三方面的“革命解决”,即更换国王、“宪法解决”和“财政解决”,改变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原有基础,从而扭转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这一“趋向”
A.推动了君主专制加速发展B.导致议会专权局面的出现
C.造成了与政治传统的割裂D.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2021-06-02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以1775年为例,印度德里的工人工资平均每天1.7克白银、北京3.9克白银。维也纳和佛罗伦萨3.7克白银,而英国劳动者则达到每天12克白银的工资水平,这一状况
A.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B.反映了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C.助推了英国的技术革新D.刺激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8 . 17世纪,印度棉织品的大量流入引发英国毛纺织业者不满,英国议会颁布多项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的法令,但无法阻止人们对棉织品的偏爱,兰开夏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据此可知
A.贸易保护利于技术进步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繁荣
C.市场需要推动产业发展D.殖民扩张推动市场扩大
9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2019-06-22更新 | 1029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

——布罗代尔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方式?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的影响。
(4)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