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在增加。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进城流浪农民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并不是失地农民的过错。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于是,英国政府采用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即救济和惩罚并用的政策。

这样英国对游民的政策,开始了从济贫政策到“济身”政策的变化。英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培养游民的劳动习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拥有某种技能,能独立谋生。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已分别降至15%以下和50%以下时,日本才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当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份额超过80%。虽然日本工业化的启动在时间上要比英国晚一个多世纪、比美国晚近半个世纪。但随着工业化的启动,日本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将其农业劳动力份额降到了5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198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2/3,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了37.4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摘编自张立中《农业经济前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待农村剩余劳动力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2 . 材料一史学家雷格莱指出:近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的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得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罗斯托认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棉纺织技术、采煤和炼铁技术、蒸汽机以及巨额的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的国家”。

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至少在绝对规模上,明清中国国内市场比英国及其殖民地所形成的大英帝国市场要更大。不仅如此,由于江南是大一统的明清帝国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个帝国中占有最佳交通位置,因而江南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从巨大的国内市场中获得地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从此意义上来说,江南从巨大的国内市场中所能享受到的地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可能更大,也更有保证。此外,明清时期东亚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的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1)归纳材料一中英国近代工业化的条件。

(2)归纳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有人说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明清江南经济的发展就会走向现代化。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