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抽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A.旨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B.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
C.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D.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二   1816年,为了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保护本国工业,美国政府颁布了《关税法》,据此连续3年对棉纺织品征收了25%的关税,从而使本国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起,新英格兰的棉纺织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也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在它的带动下,其他产业蓬勃兴起,特别是18431870年的“北方工业起飞”,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史——从旧石器时代至今》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有利因素。
3 . 在19世纪末,在钢铁行业和多数新兴工业里,出现了许多横向整合的“新联盟体”,以降低生产成本,应对经济无规律的上下波动,提供比较稳定的物价、比较有连续性和有保障的就业。这种“新联盟体”(     
A.根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B.缓和了两大阶级的矛盾
C.有利于自由主义的传播D.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年,英国在地理上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运河网络。由于运河的开凿,内陆煤矿资源得到开发,从第一条运河开凿到1830年,英国的煤产量翻了六番。运河的通航使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煤价降低了一半。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如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运河通常开凿于人口稀疏的地区,但大城镇往往是其终点,一批新城镇因运河运输而崛起。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

材料二   德国的铁路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和高潮阶段。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为参与铁路建设的企业颁发兴建许可证,鼓励私人投资……另一方面通过贷款以及直接投资等形式,大力推行铁路国有化建设。1871年德国统一后,市场扩大,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将新发明运用到铁路建设上,并对原来旧有的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

——摘编自刘娜《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发展运河的经济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交通业发展的认识。
2023-01-18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7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的鲁尔区煤产量从1850年的164万吨增至1869年的1200万吨,木炭铁的比例在1848年为100%,1863年仅为1.3%。这一变化表明德意志(       
A.统一推进了工业化进程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工业化得益于技术革新D.经济发展速度超越英法
7 . 下图是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示意图。其中,丁国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8 . 凯兴斯泰纳(1854-1932德国教育理论和改革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劳作学校则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机构,尊重劳动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根本。公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知识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履行公民义务;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和训练公民的职业技能;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他的主张反映出
①实用取代理论,技能培养取代道德教育
②传统学徒制已不能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③德国工业发展迅速要求提升劳动者技能
④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于廑先生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选。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陈自强《论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角度,并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概括准确,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如图为1870年~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由此反映出
A.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B.列强争夺霸权的斗争加剧
C.美国确立了世界的霸权D.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不平衡
2021-12-31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