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开始时以军事工业为重点,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遇到了急待解决的财政方面的困难以及原料和燃料等问题。因此,必须相应地发展煤、铁等工业。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所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轮船运输、燃料、原料、铁路、电报、纺织等民用企业。

——摘编自齐春晓《简述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企业》

材料二   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但除广东的缫丝厂外,都是到19世纪80年代才有所发展。首先出现的是船舶修造业、缫丝业,继有火柴、造纸、印刷等业兴起,他们都属小厂,创业资本仅数千两,最多不过数万两,仅一家丝厂达10万两。进入19世纪90年代,设厂增多,并有轧花、棉纺织厂,资本二三十万两者已不罕见,更有达50万两者。然而比之洋务企业,仍属小型,技术设备亦多因陋就简。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共同影响。
2022-08-03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工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来独霸该地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

——全汉昇《略论斯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明朝中期开放海禁后,大批中国商品通过东南亚流入欧洲和美洲。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中国出口的主要物品为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其中生丝数量最大。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15001800年,“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他估计,17世纪至18世纪世界白银产量的1/3乃至1/2流入了中国。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和【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整理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丝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超强竞争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丝一银”贸易形成的背景,简要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2-03-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指出:“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A.兴起的背景B.阶段的划分C.消极的影响D.失败的原因
4 . 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

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

——《剑桥晚清中国史》

材料四: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020-09-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1856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一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 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 “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一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020-08-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1)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同?

材料二   英国的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前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法国的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为什么法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低于英国呢?事实是,工业革命也产生于其他原因。某些(最为重要)是经济方面,其他是社会方面的。由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政治稳定。18世纪英国人口飞速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税公路和海岸运输发展,加强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不同地区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最后,尚无一个国家有军事力量向18世纪英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发起挑战。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材料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4)根据材料四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五   (“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2020-09-0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21-1925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局部)

年份
省份
19211922192319241925总计百分比
江苏313555292317318.52
浙江111725136727.71
广东82111422667.07
安徽79664323.43
江西313652293.10
直隶314532272.89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
8 . 张德彝的“自卑”

张德彝是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一生多次出使考察外国,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十几个国家,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年之后,张德彝成了光绪皇帝的外文教师,拥有着王公大臣们跪见皇帝时仍然端坐不动的荣耀,但自卑仍然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这种自卑源自其同文馆的学历出身。张德彝晚年教导他的子孙:“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


问题
(1)概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分析张德彝享有“荣耀”的原因。
(3)你如何看待张德彝的“自卑”?
9 . 某班同学计划布置专题展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请结合所学,帮助他们补充和完善。
(1)展览一:主题
为了让观众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含义,同学们设计了有奖问答:下列四幅图片中,哪一个最符合我们的展览主题?答案应为。

A.明朝中后期施复夫妇经营的工场

B.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C.1865年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

D.1919年商人章瑞庭创办的恒源纱厂

(2)展览二:背景
在布置“兴起背景”部分时,同学选用了以下四幅人物图片。请从中任选2个人物,先判断将其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是否合理,再结合史实分别说明理由。

(意)哥伦布

(英)瓦特

(美)爱迪生

(中)张之洞

(3)展览三:历程

第1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4段发展较快的国际背景是资本主义世界陷入        ,第8段终止的时间大致是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结合国内外背景,概述第2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4)展览四:结语

材料一   他们的作为体现了近代企业家群体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推动城市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用意。卢作孚曾直截了当地提出现代化的目标,荣德生到晚年仍耿耿在念:“中国要富强,非急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不可。”

材料二   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

材料三 数十年间,商务印书馆(注: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文化学术著作,如严复译的《天演论》等;还先后创办了《教育杂志》《少年杂志》等面对不同读者群的杂志。其中创办于1904年的《东方杂志》长期主张立宪,反对专制,曾风行一时。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该展览写一段“结语”,谈谈你对中国民族资本家群体的认识。(不可照抄材料)
2020-04-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变革。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若以1871年至1873年的进口值为100%,1891年至1893年即增加到206.6%。“洋布、洋线、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趋新、求异、逐洋成为时尚,洋货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中华文明史》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畅销的原因?结合材料说明洋货畅销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2)指出材料中政府倡导新称呼的背景。废除“大人、老爷等名称”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19世纪,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下述报刊分别宣传了哪些进步思想?并举出具体事例说明。
2020-02-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