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材料三: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
材料四: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什么年代?最初主
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除发昌机器厂外,请再列举一个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
(3)材料三中张謇的大生纱厂获得很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 . 关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综横各实,洋学实有逾华学者。”
倭仁:“(西方)无论偏长薄技不足为中国师,即多才多艺、层出不穷,而华夷之辨不得不严,尊卑之分不得不定。”

(1)请比较二人观点的不同。
材料二
孙中山:“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中国不适宜民权的,这种见解实在是错误。依我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
陈独秀:“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

(2)请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3)从上述材料中,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哪些特点。
2014-01-16更新 | 4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高三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58年,“开放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应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6)
2013-05-30更新 | 4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有关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与洋务运动的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依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其痕迹。日本人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历史上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民族,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取得了成功。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决定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中国一落千丈,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日本则一飞冲天,走上了富强之路。这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那就是国家政治体制、教育、工业化之路的差别。当中日两国同时起跑的时候,日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则错失了革新图强的机遇,以至于后来国家动荡,军阀混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点。
(2)依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并据此分析导致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2013-05-29更新 | 4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下列三幅图代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云集上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

图一:成立于1864年的英商上海总会

图二:建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

图三:1863年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
(2)简要分析这三类企业形成的各自背景,并评价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3)试分析这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此时云集上海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2012-02-11更新 | 7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近代以来,伴随欧洲列强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材料一“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1)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由于鸦片走私、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结合史实说明洋务运动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3)梁启超的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维新派进行了什么实践?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12月在檀香山的演说       
(4)简析孙中山后来在领导辛亥革命中创立的政治理论体系及其影响。
2010-09-13更新 | 4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五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2010-05-08更新 | 8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9 .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4)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