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地位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年)


年份产业1945年1946年1947年
国营民营国营民营国营民营
基础工业20.080.023.876.243.956.1
民生工业6.193.927.172.938.161.9
出口矿产100.00.0100.00.0100.00.0

——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

材料三   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虚盈实亏”,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2018-11-24更新 | 5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9年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1—1911300560031510
1912—19196001300075162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3 .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4 .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贱疏》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克扣,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搜刮于五十郡之中,遍及于一百六十州县之内”。

材料三   读下面两幅图片信息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五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1)归纳材料一中提到的威胁小农及小农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什么影响?
(4)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5)如何理解材料五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2020-04-1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四,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发展状况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陵机器制造局创办于1865年,位于南京聚宝门外扫帚巷西天寺。1869年,该局已能生产多种口径前膛炮、炮弹、炮车及枪弹。次年,在通济门外神木庵旧基兴建火箭分局。1871年9月,在通济门外九龙桥兴建火药分局。1879年,归并乌龙山机器局。1881年,仿制成功美式加托林轮转机枪(十门连珠格林炮)。1884年,仿制成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四门神机连珠炮)。

——徐泓《徐建寅与金陵机器制造局》

材料二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江苏南通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生纱厂》

材料三清政府对工商业征收苛捐杂税,直接打击了民族工商业。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厘金制度。自1894年到1902年,清政府通过厘金制度,每年所获收入在1400—1600余万两之间……至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款项,更难以数计,种种勒索苛攫,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

——摘编自尚和平《封建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金陵机器制造局属于哪一类型的洋务企业?这一类企业创办的口号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宁波帮”源于宁波而成于上海。鸦片战争后,宁波人开始向上海进军,最初主要从事商业、沙船运输业和钱庄业,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入侵,“宁波帮”又向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银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帮”还扩展该帮成员,其联络对象由宁波籍扩大到浙江、江苏籍,甚至包括安徽籍,因此“宁波帮”演变扩大为“大宁波帮——“江浙财团”。……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

材料二“江浙财团”投资人和主办人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主义成分则是主要的。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又表现了较强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特别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使他们感到恐惧。当蒋介石准备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许多人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材料三江浙财团希望南京政府能够实现国内的统一和稳定,取消外国企业在华的经济特权,虽然蒋介石与其有共同点,但蒋介石主政期间致力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于江浙财团所掌握的银行业这样的命脉行业,是必定要将其纳入国家的控制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566家银行有1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在近代崛起并达到鼎盛的主要因素。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江浙财团”。
(3)联系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江浙财团在近代发展受阻并最后瓦解的主要因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9 . 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蔗糖是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进贡来的珍品。唐太宗曾向印度摩揭陀国派出留学生使团学习制糖技术,制出了品质远胜于西域石蜜、颜色黄白的好糖块。据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此时蔗糖已用于治肺寒、咳嗽上气等疾病。两宋时期,王灼编写了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明清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白糖”,糖制品成为大众食品,国外销售区域遍及亚洲、美洲、欧洲等14个国家及地区。

——摘编自任小宇《中华帝国视野下的蔗糖史》

材料二   明清以来,中国一直是东亚市场的蔗糖输出大国,台湾甚至被称为“东方甜岛”,中国几乎垄断整个东亚的糖品贸易。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摘编自赵国壮《近代东亚糖业格局的变动》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传统制糖业日渐萎缩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从我国近代制糖业发展的结局得到的启示。
2022-11-29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3)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