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地位和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1910年代日本棉纱对华出口情况示意图


——据森时彦《1910年代的中国市场与日本棉纺织工业》

材料二   如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胶州海关洋货直接进口情况简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国别

1921年

1922年

1931年

日本

30.00

39.07

40.50

美国

2.70

5.59

14.55

英国

1.48

2.45

8.52

——据茅家琪《中国旧海关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棉纱对华出口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指出1915—1920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即使是发展最好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仍然没有达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程度。现代工业化的主干钢铁、电カ、煤炭、冶金、机械、化学工业的基础都非常落后,它们在1933年全国GDP中所占的比重极小,整个现代部门和现代制造业所占比重分别只有7%和2.2%,几乎完全被占比重60%的农业部门所遮蔽了。

——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

材料二 中国产业资本(工矿交通运输)历年估计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第112~131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中年代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四,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发展状况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图: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图中“1912-1919阶段”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并探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什么意义?
2019-06-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这种经济形态在阶段6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从材料二、三中我们有何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