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四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人口已达5000万一6000万,明末崇祯三年达1. 9亿。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一百万以上,中国远详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休就是中国。
一一摘由自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材料二 明清的统治者及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系列不符合近代文明进程的政策如朝贡外交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雄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使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没落。下图为英国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花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侍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著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啤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丰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夏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挥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对西方入侵的史实及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4 . 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三大航线: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政府于1897年责成洋务派官僚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 而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资本定额500万两,先收一半,最大的股东是招商局和电报局,其余多为官僚及买办。总董等9人,由盛宣怀指派。该行在香港、广州、天津、镇江、北京、汉口、九江、汕头等地设立了分行,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为准,在总行和重要口岸的分行都用洋人为大班,规章制度也仿照汇丰银行。
该行在创办之初就获得了钞票发行权,发行银两和银圆两种钞票,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券。发钞、存款成为该行主要的资金来源。
从1905到1911年,该行从发钞得到利润80万两以上。
1916年盛宣怀死后,行务由董事傅筱庵控制,他积极投靠北洋政府,大量购买公债,并用资金支援孙传芳的军队。
1934年存款增到3100万元,比1929 年增加了4倍多。发钞额达2900万元。放款也显著增加,达到3000万元,比1929年增加了2倍多。
1935年因币制改革,该行结束发行业务。
1937年,国民党政府迫使该行接受增拨官股3475万元,原有商股折合成525万元,合成4000万元。该行改组后,实权仍掌握在杜月笙手中,他大量购买公债,从事投机。
抗战胜利后,该行上海总行恢复整顿,因受中央银行委托代兑伪中储券,存款一度回升,1945年底达198,000 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
至解放前夕,除一些房产外,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该行的官股部分作为公股,将该行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1952年12月,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摘编自《中国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之初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影响中国通商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4-10-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1978
355
167.6
187.4
-19.8
1985
2066.7
808.9
1257.8
-448.9
1988
3821.8
1766.7
2055.1
-288.4
1991
7225.8
3827.1
3398.7
428.4
1995
23499.9
12451.8
11048.1
1403.7
1997
26958.6
15152.8
11805.8
3347.0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
2014-03-14更新 | 3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衢州市高三1月质检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9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至清代,“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2013-11-07更新 | 9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海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2013-10-31更新 | 5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