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剂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因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尽试任人一家人,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材料四 2004年9月16日晚,数百名西班牙人呼喊反对中国鞋商的口号,来到埃尔切中国侨胞鞋类批发商店比较集中的卡鲁斯工业区,并向中国侨胞开设的鞋店扔石块。大约20名示威者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约1000平方米的华商仓库。此外,示威者还在街上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的集装箱。
注:埃尔切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自治区第3大城市,素有“欧洲第一鞋城”的美誉。这座小城正是依靠发展制鞋业,一跃成为西班牙全国人均收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的“旧工业”的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4)有人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理解。
2016-11-27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丹日美中四国农民家庭费用分配百分比(%)

食物

房租

衣服

燃料

杂项

丹麦

33.0

10.3

56.7

日本

42.8

3.1

9.5

5.5

39.1

美国

41.2

12.5

14.7

5.3

26.3

中国

58.9

5.3

7.3

12.3

16.2

资料来源: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家庭消费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1980年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农民

各项

消费

支出

占比

1980

61.78%

12.33%

13.87%

0.37%

2.53%

5.12%

2.10%

1.97%

87.98%

12.02%

1985

57.78%

9.70%

18.24%

1.76%

5.10%

3.91%

2.43%

1.13%

1990

58.81%

7.77%

17.35%

1.44%

5.29%

5.37%

3.25%

0.74%

1995

58.62%

6.85%

13.90%

2.58%

5.23%

7.81%

3.24%

1.76%

2000

49.13%

5.75%

15.47%

5.57%

4.51%

11.18%

5.25%

3.14%

70.35%

29.65%

2005

45.48%

5.82%

14.49%

9.59%

4.36%

11.56%

6.58%

2.13%

2010

41.09%

6.02%

19.06%

10.52%

5.34%

8.37%

7.44%

2.15%

2015

33.05%

5.96%

20.88%

12.61%

5.92%

10.51%

9.17%

1.89%

——王小华等《习惯形成与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验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0年以来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并简析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以来农民消费变化的启示
2022-12-0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

——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4 . 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明朝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0.92.382.114.154.657.27
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4.26.18
人口(亿)0.20.60.531.041.33.61
人均粮田(亩)4.263.763.763.753.23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73183.5
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559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材料二 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18801900
联合王国(英国)19.922.918.5
法国7.97.8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4.98.513.2
美国7.214.723.6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如今,全球银行业遭遇到空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最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大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 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传统银行如果继续跟不上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步伐,很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摘编自《国际银行业遭遇空前困境的警示》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2020-08-0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演变,虽然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却占据着支配地位。在朝代接续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根据已有史料,东汉及曹魏时期推行的屯田制,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在实践中也比较好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北魏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其实是以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前提条件的,其目的是保障“耕者有其田”。均田制的推行,带来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的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古代的井田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百姓在井田上灌溉耕种,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来地主以收取地租为条件,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相分离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随之进入了与封建剥削制度相联系的历史时期。

明清时期,随着佃农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不断走向衰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有了新的发展。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方,不仅有实物分成制、实物定额制的存在,还包括货币地租、劳役地租和帮工佃种制等租佃形式;具体在不同的地区,这些租佃形式又与当地不同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相结合,表现的不同他处。在河南唐县,地主可以规定佃户种植何种作物,有权禁止佃农外出拉角(即搞运输副业);在河南方城,地主支差,佃户不许推诿。此外,北方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广泛存在着劳役地租的形式。由于租佃这种土地经营方式已无法使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安身立命,他们不得不携妻带子远离家乡,出外谋取生路,甚至有不少人落草为寇,成为危害社会的土匪。

——摘编自张永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乡村租佃制度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租佃制度的特点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和近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对当前中国深化土地改革的启示。
7 .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办

材料一   郑观应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所以然者,外国机制、故工省而廉价,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材料二   1874 年《捷报》记载了机器缫丝厂在广东的窘境:采用机器来缫丝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些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但另有些批评则很耸人听闻。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 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材料三   1876 年,李鸿章派魏纶承办机器织布局。由于魏纶不懂经营之道,未筹到资金,只好以失败告终。1878年,郑观应参与筹办织布局。同年秋,织布局在上海正式成立。郑观应选聘美国纺织工程师来沪,看中国的棉花。工程师认为这种棉花与现在的织布机不匹配,来源,上海高考墙,要带棉花回美国进行试验,经过三 年时间,织布机运抵上海,有轧花、纺纱、织布多机全套设备,这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1883 年上海爆发了金融危机,织布局出现了严重的亏蚀现象,郑观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织布局事务遂由盛宣怀接办,几经周转,终于在1891年建厂竣工了。1892年,织布局生产了4万码棉布,100万磅棉纱,雇用工人约4000人,一投产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893 年李鸿章打算购买纱机,扩建织布局的规模。天有不测风云,这批新纱机尚未购妥,织布局的清花厂不慎起火,大部分厂房及机器毁之一炬。12月,李鸿章又派盛宣怀前往上海,处理事宜并另筹资本,在旧址上设立新厂。1894 年2 月,盛宣怀电告李鸿章:已筹集资本百万,准备重新建厂。同年9月,机器纺织总厂就开始投产了。旧局有布机五百台,纱锭二万五千枚;新局现有布机一千五百台,纱锭七万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睿编著《自强新政》(历史聚焦丛书)


问题:
(1)材料一所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反对者的心态。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的认识。
2020-05-1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旧厂新貌——时代变迁的缩影

2019年11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听取杨浦滨江建设情况汇报。杨树浦水厂——这座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见证并参与了19世纪以来上海的历史发展,其古典哥特式城堡建筑群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旧厂:立德洋行供水公司


19世纪中叶,上海逐步成为万国大都会,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上海的饮水问题日益凸显。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看到“水”的商机,就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1880年正式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水厂从建造之始就是对英、法两租界供水,主要是为外侨服务的,工部局规定凡用租界自来水的华界居民必须缴纳租界巡捕捐,这也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又一霸道行径。

1881年8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在原来厂址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安装机器,敷设输水管线,建造水塔。工部局英籍工程师哈特负责设计,水厂的主要设备及管道材料由英国制造,然后运抵上海安装调试。1883年8月1日,杨树浦水厂终于全面竣工,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20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为远东第一大水厂。

二、新貌:申城的历史与未来


(杨浦滨江水厂浮桥栈道)

1952年11月,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征用,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成为其下属自来水厂。从此上海的自来水事业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社会公用事业。

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全面提高城市饮用水水质,水厂进行了大规模设备及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选用了先进的在线水质仪器仪表等各种现代化生产检测手段,成为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制水企业,满足了杨浦、虹口、普陀、闸北、宝山等五个区市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现在的杨树浦水厂的功能定位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百年老厂焕发出勃勃生机!

——摘自《杨树浦水厂——近代中国城市供水的起点》周海韵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提示,概括百年老厂发展史上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1883年____________;1952年____________;21世纪_____________;
(2)简介上述三个重要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
(3)谈谈你对杨树浦水厂“旧厂新貌”的认识。
2020-03-04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上海物价稳定。除了少数年份因丰歉偶有涨落外,粮价相对稳定在这个水平。……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进口,使松江等地手工纺织业开始衰退。鸦片进口量骤增,从40年代中叶的每年4万多箱至50年代每年约7万箱。十余年中,进口鸦片总数达七八十万箱,合三四亿银元。尽管中国茶、丝出口量直线增长,但外贸价格受外商、买办商人的控制,致使白银外流,物价(米价)上扬。

材料二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国民政府退出上海,上海成立日伪政府……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是物价狂涨时期,米价从每石238元涨至150万元,上涨6302倍,且上涨率逐年递增。日伪政府成立米统会,企图限制黑市,平抑米价,结果食米来源越来越少,米价则愈涨。民国三十三年底,黑市米价每500克竟达5万元以上,黑市煤每吨涨至20万元以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的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1993年,按照国家规定,上海放开粮油购销价格,食品价格才上涨明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上海价格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上海米价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伪时期上海米价疯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米价变动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物价变化的认识。
2019-08-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瑞金一中高考历史押题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