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耕作图》和《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从材料一所给的图示中,请回答: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的原因。
(2)从材料二所给的图示中,请回答: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二判断,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什么时候?并回答之所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写出三个原因)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 下图为1864-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净进出口值统计示意图(单位:千海关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外贸易保持良性发展态势B.外国反复调整对华经济政策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D.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竞争激烈
2023-01-13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畅销,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摘编自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三: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松太地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2-07-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1849年—1855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的进出口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对下图示意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具有顽强抵抗力B.英国商品畅销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的对外贸易重心发生转移D.开埠通商刺激华南民族工业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材料二   “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装载量,城乡交流的内容起了变化。一方面,是洋纱、洋布、五金、煤油、颜料之类的商品陆续下乡。这些东西,是同传统的手工业品不大相同的洋货。而它们那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质地,又成为对付手工业的重炮利器。因此,它们不可能不给后者带来厄运。另一方面,是丝茶之类的农产品陆续出口。《南浔丝市行》吟咏了当年产丝的物情风貌:蚕事乍比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吾闻荒本逐末圣人忧,蚕桑太盛妨田畴,纵然眼前暂获利,但恐吾乡田禾从此多歉收。”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62年谷值和1993年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6 . 如图为1840〜1855年英国对华直接贸易额变化示意图。其变化反映出
A.中国已沦为英国商品倾销的市场
B.英国是对华输出商品最多的国家
C.小农经济对经济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
D.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
2021-02-17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有两重性。它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然而由于这种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78年、2002年的不同所有制经济比例示意图


材料三: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个体工商户2850.53万户。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就业人员比重达18.7%。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自然经济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何时?它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地位?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后果?
(2)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国近现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
2019-07-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岸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经济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1)读材料一回答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什么基本特征。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其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10 . 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占有特殊地位。

材料一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的奕䜣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的奏折中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他们援引“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的“通例”,认为“强邻环伺”之际,“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政府批准同意,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据统计,自清末到民初,中国历届政府宣布自开的通商口岸达50处左右。

—摘编自《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等

材料二 19—20世纪初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

○依据不平等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简称“条约口岸”)

●中国政府主动开辟的通商口岸(简称“自开口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