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与茶叶贸易]

材料一:我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大国、茶叶的故乡。受特定的自然条件、饮食文化等的差异之影响,西方世界并不产茶、种茶,我国茶叶商品以及茶文化借助于“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自由贸易进入西方国家的,因此,从这种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带有明显的顺差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商品。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表征系统”输出的过程,那些内在的“茶文化行为系统”、“茶文化价值系统”等也一并待入了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茶道、茶仪式、茶文化等产生了深.影……茶叶属于一种农产品,其种植、采摘、制茶等关键的环节都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本身具有的科技含量、技术含量等并不十分突出,因此其整体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谭林《试析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的特点及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具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某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英国人饮茶风气的养成,不仅促进了英国的“勤勉革命”,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

——仲伟民《茶叶、鸦片战争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茶叶贸易的影响。
2023-03-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B.清朝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D.外国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3 . 据史载,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洋布输入(     
A.完全占领了中国棉布市场B.破坏了男耕女织经济结构
C.体现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冲击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023-0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从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B.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国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27)这一时期的全国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封建性个体农业。商业性农业虽然明显扩大,但产品仍以家庭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农业雇佣劳动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富农经济虽有发展,但基本依靠家庭劳力的个体小农经营仍占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农业生产力,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仅局部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诚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东北、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某些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个别地区或单位对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良,少量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的进口和使用,农业教育的举办和国外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但这些发展变化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全国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至民国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农业生产衰退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研究清代中英贸易时发现,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银元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则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以下选项符合材料的是
A.中国传统手工业具有竞争力B.民族资本主义在不断成长
C.工业革命导致银元反向流动D.中国与美洲贸易联系加强
8 . 如表所示为1914年至1946年中国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变化(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农村
年份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烟叶
191488.98.81.90.4
1937831331
194681151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B.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C.农业发展形势日益恶化D.经济结构实现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据统计,1867年中国出口茶叶1314千担,出口金额31123千关两;1894年,中国茶叶出口额1939千担,出口金额为33197千关两。27年间,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反映出
A.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使中国丧失贸易优势
C.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D.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
2021-06-03更新 | 41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中俄贸易路线上运输出口的产品以中国的棉布和丝绸为大宗,茶叶出口数量较少。18世纪后半叶,饮茶风习也在俄国广为普及,闽茶在英国市场上享有盛誉,俄人对闽茶也情有独钟,中国茶叶特别是福建武夷山茶叶对俄输出迅速增长。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经张家口等地到俄国恰克图(位于现在俄蒙边界)的万里茶道。1792年,茶叶输俄货值达54万卢布,首次超过棉花货值,占当年中国输俄总货值的22%;1802年茶叶输俄货值达187万卢布,占输俄总货值的40%。1839-1845年,茶叶贸易已占恰克图全部出口贸易的91%。

材料二   1851年以后,闽茶外运困难,这给以汉口为中心的两湖茶担纲中俄茶叶贸易主角提供契机。俄国通过与清王朝签订不平等协议获取特权,将汉口茶叶利用长江内河、中国东部沿海运输至天津再陆路运至恰克图,或者运往俄国东部港口海参崴再使用铁路运输至欧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俄商从汉口直接运输茶叶至欧俄黑海口岸敖德萨。到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迅速增至14.7万担。19世纪末期,中国茶叶将近一半出口至俄罗斯,1906-1916年超过60%的中国茶叶出口至俄罗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口茶叶对俄出口达到顶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中俄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茶叶贸易较之于古代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