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2 . 设想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中国,欲投资新式企业,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你最有可能投资的行业和地区是
A.采矿业;北京
B.制碱业;天津
C.冶金业;上海
D.棉纺织业;广州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味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   近代以降,“士农工商”的金字塔状的社会等级结构初步被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十几年,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群体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结构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市民所组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工商业者(来源有近代外资企业的买办、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小业主等,他们构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阶层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市民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895-1905年、1905-1911年、1911-1920年。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4 .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官僚资本主义工业都属于近代工业。
2018-04-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7-18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名校
5 .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2018-03-27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6 . 虽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极其艰难,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有五六十万人,到1919年已增至200万人左右。

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

1920年1936年
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年平均增长(%)
中国资本6.6144.8026.0963.209.00
外国资本8.1355.2015.1636.803.90

材料三   陈独秀说:“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产生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

——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从其发展历程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20~1936年期间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4)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如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B.“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C.“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D.“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四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归纳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18-01-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