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而九

——1845年福州官员的奏报

材料二    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三年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充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
2022-04-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刘氏家族于1878年在福州开了一家颇有名气的天泉钱庄。刘家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了大笔收入,为日后发展民族工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洋务派发展实业也有了一定成绩。刘氏家族成员萌生将资金投向工业企业的念头。

——《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兴衰记》

材料二   1910年刘家5兄弟与陈之麟、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等人……创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12年,刘家以1.5万元的价格接办,成立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较稳定,电话机从200多架增加到800多架,电话费收入也逐年增长。……随着刘家企业的蒸蒸日上,一些封建势力、地方官僚开始垂涎刘家的财富。……由于政局变动,福建银行倒闭,天泉钱庄资金周转困难,……1935年,电气公司向中国银行提出续借120万元的请求。此时宋子文官僚资本势力想借借款关系,与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勾结,……提出要电气公司交出全部管理权为条件。……1939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电话公司的业务也在(福州)两次沦陷期间彻底衰落。

——《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兴衰记》——《福州电力与“电光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刘氏家族创办近代企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刘氏家族企业衰弱的原因。
(3)结合刘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0-06-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估算,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万吨白银,日本生产了大约8000吨,总计3.8万吨。如果减去留在美洲以及在转运中流失了的难以确定的一部分,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一1万吨的确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材料二   (建国初期)“机器大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农业和手工业占83%.”而且,“70%以,上的工业偏集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大部分又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辽宁中、南部及苏南的少数城市。”

——马崇明《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一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但是有没有必要使它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一个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生活,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否还需要发挥,如何发挥?还有一个是国营经济如何发挥中央、地方各级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3)材料三中作者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得以解决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
4 .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中国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学工商”。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材料三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019-06-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私人工商业有发展空间”的主要原因。
2019-05-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唐以后,整个社会资源开始了打破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社会上的富裕阶层——“富民”阶层,而另一部分人则丧失了土地财富,成为贫苦者。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

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社会上既存在着古老的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及传统社会的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阶层,也有残余的奴婢、半奴婢阶层;既有演变中的古代的阶级和等级,又产生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裂变的同时,也进行着阶级改组,知识阶层、工商阶层、军人阶层已开始成长为新型的社会集团。传统的组织不断演化,新的社会群体激增,政治团体、经济团体已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元性表现在社会区域内,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二元格局出现并愈益明显,一方面,沿海与城市现代性日渐凸显,而另一方面,内地与农村保留着传统,踯躅不前。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唐以后“富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并谈谈你对古今社会结构变化的认识。
7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真心想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之初,郑观应就向李鸿章递上呈文,要求“酌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并要求对该局产品“难免厘捐并酌减税项”。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所产布匹,如在上海销售,免完厘税,如运销内地,仅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沿途厘税。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洋务运动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哪一次重大变革?指出这一变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材料二: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

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重大事件对英国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四:现代工业和生产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和石油。据美国石油协会估计,地球可能储藏有近2万亿桶石油,可人类开采不到95年。而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排出大量有害物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材料五:《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一位摄影家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请回答:
(4)结合材料四、五和你的生活实际,指出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9 .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10 . 工业化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围绕这一主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材料三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年: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年:宏观调控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是哪个国家?这一事件的发生产生了那些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存在着哪些阻力?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五年计划周期,围绕主题词谈谈你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

2018-05-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