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

(注:统计是以使用动力的工厂为对象)

年份厂名所在地创办人或主持人资本(元)工人数
1863洪盛机器碾米厂上海60008
1872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县陈启源
1875程恒昌轧花厂江苏奉贤206000224
1878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朱其昂
1879裕昌厚丝厂广东南海陈倠乐
1879机器轧油厂广东汕头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工业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民营小工商业空前发展,尤其是城镇工商业更为繁荣昌盛。例如,北宋汴京城到处肆店林立,店铺散落在居民区内,店门朝街巷敞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营业点,形成了许多商幡招展、热闹非凡的商业大街。这些工商店铺不仅白天开张营业,而且夜间也少休息,乃至出现鬼市和晓市,通宵达旦地进行买卖交易。

——摘编自李兆涛《宋代民营小工商业的经营与管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十五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营小工商业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3-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盛行“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是一种重在维护本国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他们也提出“商战”的经济民族主义观点,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甲午战争之后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 “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 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 《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商战”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经济民族主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江南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

——摘编自安涛《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广大的内地与之相比则远远落后。从1895年至1913年的统计资料看,这18年所建立的549家厂矿企业中,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则几乎没有新式企业。

——摘编自陈曼娜、陈伯超《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材料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城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正规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

——摘编自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变的表现及影响社会经济转型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摘编自何荣昌《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

材料二   鸡片战争前,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自50年代始,上海的茶叶出口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各地新辟茶园增多,茶叶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鸡片战争前和战后初期,曾有不少洋棉进口,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周围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南通、海门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一些原来并不产棉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太湖沿岸和杭嘉湖平原,素来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受对外通商限制的阻碍,只能以内销为主。上海开埠后,丝纷纷就近转由上海港输出。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平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据统计,1840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粮食流通量(包括运到通商口岸供出口的部分)为233亿斤,至1894年则达372.5亿斤,增长约60%01869年,经上海、周转的国内米谷运销量是37327担,1890年则为4770226担,增长幅度高达百余倍。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人大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姓名田产及收入商业资本及收入近代企业投资
尤先甲祖传田产6、7千亩,年收租约5万元。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元。投资苏经苏纶丝、纱两厂,新老股各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
张履谦祖传田产4、5千亩,年收租约3万元。保裕典资本2万元,年营业额9万元,年收典息约1.5万元。同上,但在任该两厂经理期间垫款甚多。
杭祖良购置田产约数百亩。杭禄富记纱缎庄,资本约2万元苏省铁路股东,苏经、苏纶厂少量股本。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当清政府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绅商阶层的阶级属性。
(3)据材料三,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采取专卖制度。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编入灶籍的人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不能“辄与改役”。明朝时期“煮海为盐”的技术发展到引海水晒盐,大大减轻了盐工的劳动强度,方法简单,适合于单个家庭从事。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明清时期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本质并未改变。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材料二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1913年,袁世凯政府还用盐税核收和监督主权换取善后贷款。所有的盐务收入,首先偿付以盐税为担保的外债本息,剩下的款项以“馀盐”的名目交付中国有关当局。1914年由范旭东开设的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不久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和启示。

8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9 . 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城市化率(%)
18436.6
18938.2
192010.6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相关背景。

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变化。选取一个发展阶段,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2017-05-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10 .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回顾詹天估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