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张之洞在《劝学篇》自序中反复申明,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中国虽未“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但“已发其理,创其制”。张之洞这些言论旨在(     
A.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为戊戌变法提供指导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 . 张鸣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这个运动,有三套逻辑。第一套逻辑,就是地方势力崛起的逻辑,由地方倒逼中央。第二套逻辑,就是汉人崛起的逻辑……第三套逻辑,就是学习西方的逻辑。”该运动是(  )
A.东南互保运动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D.戊戌维新运动
20-21高二下·辽宁·期末
3 . “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有专家指出,在评价洋务派的官督商办时,从“商”的方面来说,为了寻找投资的出路,只有依靠封建政权的荫庇,绕过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以赚取利润。该专家认为(   
A.私营企业难以摆脱政府的控制B.洋务运动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
C.清政府已放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021-07-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86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就普鲁士公使李福斯扣押丹麦在华商船事提出抗议,并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最终迫使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A.着力改变弱国形象B.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C.完善朝贡外交体系D.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019-08-12更新 | 234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周练历史试题1
6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2019-08-10更新 | 1832次组卷 | 61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2019-05-22更新 | 505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催;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且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1977年底到1978年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学校考试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等学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与会者提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78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10 . 一位学者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腐朽王朝的忠臣”“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加速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据此判断,被评价的人物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康有为D.袁世凯
2016-11-18更新 | 7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