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西洋的轮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也需要钻研。这些议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的谩骂,说他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这反映了
A.洋务派完全突破中体西用思想B.洋务运动遭遇传统思想的巨大阻力
C.洋务派主张变革君主专制制度D.民族矛盾的上升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2 . 1866年洋务派官员郭嵩焘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当局撤销出海禁令及一切禁止民间经营工商业的法令,要求商人早已暗地购置轮船经营的对外贸易合法化,并鼓励人民经营工商谋利,同时建议官办企业立即投入市场运营。郭嵩焘的这一主张
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突破了清廷早期“自强”思想
2021-05-12更新 | 37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4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进行就地筹饷,使地方督抚的财权进一步扩大,在东南地区尤其如此。地方财权的扩大
A.导致官员腐败现象加剧B.有利于兴办洋务企业
C.造就清朝积贫积弱局面D.形成军阀割据的格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激起似同心圆的波浪效应,在大西洋两岸一波接一波地向大陆纵深推进:在欧洲大陆是沿比利时、法国、德意志、瑞士、意大利、俄国等国展开,在北美大陆也是从东北部逐渐向西部、南部扩展……工业革命的高潮普遍发生在1848年之后,革命的教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政策,消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发展经济。欧陆主要国家之间签订了一系列自由贸易,美国通过内战也使南方走上工业化道路。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它推动了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却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美工业革命演进的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工业革命演进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相较于欧美工业革命的特殊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酉政变后,慈禧和奕䜣掌权,清廷的国家战略由守成不变到逐渐转变……这个转变给了曾国藩一根阿基米德“杠杆”。他用这根“杠杆”撬动了沉重的大清王朝的历史年轮,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后急流勇退,迅速裁撤湘军,但湘军集团声名鹊起,其发展势不可挡;以封疆大吏的身份,上呈奏折,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先“师夷智”,购“制器之器”,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办起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走上了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道路,成为自强运动的领路人和开拓者。以他为精神领袖的湘军督抚们把洋务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中国的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派聚拢、培养洋务人才,奏请派遣留学生,培养外交人才,闭关多年的中国走向了对外开放。

--摘编自郑佳明《晚清大战略中的曾国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酉政变后清廷国家战略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价曾国藩的历史贡献。
2020-04-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19世纪中后期,西学译作有《行车指要》《水师操练》《克虏伯炮说》《制火药法》《防海新论》,(宝藏兴焉》《工程致富》,《探矿取金》《西艺知新》《农学初级》《农务全书》等,这些译作
A.表明西学已成为社会时尚
B.反映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C.与洋务事业兴办密切相关
D.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
8 . 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9 .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衡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总署大臣人数军机大臣人数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753
1869-1875年1054
1876-1881年1255
1882-1884年1264

A.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B.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C.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2018-01-18更新 | 145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馀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来未有之强敌。……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摺》

材料二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沿海)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馀里,非一人之力才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李鸿章1884年《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筹议海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鸿章的海防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