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20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30年代中后期,一次是60年代后。这两次
A.都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B.都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C.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D.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
2 . 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3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的包括
时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
金额8026万元33955万元69627万元11969万元26209万元4791万元
占列强对华投资总额比重82.5﹪28.1﹪44.2﹪37.3﹪75.5﹪68.1%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时期,列强对华投资总额有所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2020-08-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4 . 从1937年8月至1940年底,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内迁的厂矿企业共448家,其中迁入四川254家,迁入湖南121家,迁入广西23家。这些企业的内迁主要由于
A.民族工业发展繁荣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C.国共内战持续进行D.政府重视西部开发
5 .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7-1937B.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抗日战争时期D.1927-1937、三大改造时期
6 . 近代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及其相关数据统计表

如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日本、德国、苏联B.俄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D.法国、英国、美国
2020-05-0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7 .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2020-05-06更新 | 157次组卷 | 35卷引用:长春市十一高中2010历史
9 .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经历的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
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2020-04-20更新 | 85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1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该措施
A.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B.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D.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