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到了10%,1933年提高到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
1920年772百万千瓦14.2百万公吨436815吨30000吨
1936年1724百万千瓦26.2百万公吨958683吨556347吨
增长率9.4%7%9%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3 . 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16%4.4%7.3%
1942年58%78%49%

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
4 .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2016-11-27更新 | 16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5 .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1937.7193919401941194219431944总计
工厂数量234419517306106113765495462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的体现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 .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1936年1937年1938年
棉纺织业10081.769.8
面粉业10077.572.5
机器业10099.656.0
各业平均10085.5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