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在炮火中艰难向西南大规模迁移,包括机械、化学、电器、钢铁、纺织工业等。内迁工厂在1938至1940年间的生产总值达14586万元,平均每厂内迁后产值累计为473568元。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是
A.使得国民党政府不再消极抗战B.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
C.迫使日本取消了以华治华策略D.保证近代工业体系的独立与完整
2022-05-23更新 | 290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41年,民营人和钢铁冶炼公司因“近来生铁市场发生畸形现象,销路呆滞,兵工方面价格低廉难维成本而粮食日涨,工价激增,经济窘迫,实难为继”,因而申请转让给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1944年,双方签订买卖全部设备与资产的合约。该案例可以用来说明
A.国民政府扶持民营经济B.币制改革导致经济衰退
C.官僚资本影响得以强化D.抗日战争物质基础削弱
3 . 图1、图2、图3是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1860—1894年,1901—1914年,1937—1945年)中国境内新建近代工业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备注:核密度呈现的是被分析对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集聚程度)

——据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近代工业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1-03-28更新 | 43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探寻“下落不明”的一群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剑桥中国史》中认为:“在中国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吴晓波在《跌宕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前言中把“中国近代企业家”称为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并认为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


陈启沅
1859年赴安南(越南)佐兄料理商务,经商致富。1873年,回国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该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设备,雇工人六、七百人,出丝精美光洁,远销欧美,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1881年该厂因同业竞争,被视为异端,南海知县下令停产。

张謇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1910年,连续三次在京发起以设立责任内阁和早开国会为号召的请愿活动。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愤然辞职。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在吴淞复校,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191810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卢作孚
1910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投身辛亥革命。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陆续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国民政府嘉奖。

依据材料中近代企业家的足迹,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原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的历史价值与作用。
2020-10-22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诸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6 .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靠自主发展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国家资本的壮大挽救了国民政府失败危机
7 . 下表是某一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布厂(家)织机(架)年产布(匹)占总产量的比重(%)
公营231852283220.7
合作社营371792200020.0
私营501501200010.9
民间织户200005333448.4
合计20514110116100

A.社会主义改造趋于完成B.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C.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D.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8 .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9-01-30更新 | 1980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改革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浏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20世纪30年代掀起“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018-11-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安丘市2019届高三10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曾印制了四十多亿高质量的法币假钞,投放到国统区。国民政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重庆设立日伪钞票的造币厂,制造出15000多箱假钞,并将假钞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
A.加剧了国民政府区域的通货膨胀
B.挫败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一定经济支持
D.稳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