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8年,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抗日建国纲领》,提出经济建设要以军事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会还通过了《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提出集中物力、财力应以供给前方作战之物资为第一任务的原则,并对促进农业、振兴工业、移民开垦、便利运输、调剂金融、管理贸易、厉行节约等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同时,国民政府改革政府机构,改实业部为经济部,成立战时生产局,扩大交通部。统一管理对外贸易及国内金融,统制外汇及贵重金属,指导相关产业的生产。赋税方面,粮食等必需品由征收货币改为征收实物。通过调整,国民政府基本上确立了统一的战时经济体制。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影响。
2022-03-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48年,上海申新各厂的棉纱产量比1947年下降30%。申新厂的创始人荣德生称:“事事限制,不啻无形之桎;层层苛税,何异万民之锁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B.国民政府盘剥勒索加剧
C.国民经济被欧美各国控制D.国共内战阻断市场流通
3 . 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时期东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4 . “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
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
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
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 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 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