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改善经济管制补充办法》,宣布从11月1日起解冻物价,取消“限价”政策。同年11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又颁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贬值10倍,并撤销20亿元的发行限额。南京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     
A.遏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B.促使美国扩大援助规模
C.为重点进攻提供了资金D.加速了国统区经济崩溃
2023-01-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3 . 1945年8月,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的排挤B.官僚资本的重压
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2021-03-18更新 | 178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1
4 . 在落后的西部地区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工业基础,利用沿海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生产要素的优化,为抗战的长期坚持提供了经济支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
C.抗战初期工矿企业的内迁D.西部大后方的战略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经营钱庄起家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官僚朱仲甫合作,于1901年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1年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大力倡导实业,他们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棉纱两业空前兴旺,荣氏企业借机扩充生产,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到1922年,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期。直到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纺织厂的比重分别占30%、29.4%,荣氏企业再一次大放异彩。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商企图强行收买荣氏企业产权,荣德生断然拒绝。全面抗战期间,荣氏企业损失惨重,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大都被“军管”劫夺。1938年,留居上海的荣宗敬郁积成疾,撒手离世。抗战胜利后,荣氏集团试图东山再起,却遭遇美国产品的倾销和官僚资本的压榨,始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氏企业“突飞猛进”“大放异彩”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荣氏企业“始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的因素,并指出荣氏企业曲折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6 . 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
7 . 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锑等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同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这些措施
A.增加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
C.壮大了官僚资本的经济实力
D.为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8 . 下表为1943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89%11%
冶炼工业90%10%
机器制造业73%27%
化学工业75%25%
饮食品工业23%77%
服饰品工业8%92%

A.日本入侵阻断了中国经济发展B.民族经济的举步维艰
C.全民抗战掀起了爱用国货热潮D.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
9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民族工业大规模西迁,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这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B.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C.使沿海工业遭受巨大破坏D.推动内地工业从无到有
10 . 如图是1938年5月13日《新闻报》上的一则牙膏广告,广告词为“保全生命于瘟疫盛行期唯有用美丽牌牙膏”。该广告意在
A.树立卫生意识B.创新宣传方式
C.拓展产品销路D.防止瘟疫蔓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