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023-01-07更新 | 3866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2 . 1942年9月,蒋介石制定《加强管制物价方案》,对工资、运价等进行限制,要求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实行同一价格。1943年3月,行政院颁布了《限价议价物品补充办法》,对粮、油、盐、棉、纱、布、燃料、纸张、运价、工价以外其余物品均实行统一议价。据此可知当时
A.民族工业遭遇巨大挫折B.官僚资本垄断性削弱
C.战时经济体制逐渐加强D.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凭借条约的保护,纷纷在中国各通商口岸从事各种经贸活动。他们从向中国输出商品开始,逐步发展到输出资本和在中国设厂经营。西方列强首先选择在通商口岸从事工业投资活动,是因为这些地方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作后盾,从而拥有许多便利。由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不断设厂投资,为了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他们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的配套设施,如金融机构的建立、铁路的修筑、电力的兴建等,从而使通商口岸的工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而当时中国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买办,也选择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投资。因为在这些地区容易获得各类生产机器、技术及原料。通商口岸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集聚效应,从而使工业集中于通商口岸的趋势不断增强。

——摘编自陈宏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5年,当华北局势日益恶化之际,蒋介石就曾感到“日本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最近必有举动”,他认为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因此,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发大西南尚不具备条件,但基于西南地区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终于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并在以后的短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摘编自吕家毅《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民政府决定工业内迁的原因,并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影响经济区域分布的因素。
4 . 图1、图2、图3是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1860—1894年,1901—1914年,1937—1945年)中国境内新建近代工业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备注:核密度呈现的是被分析对象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集聚程度)

——据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近代工业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1-03-28更新 | 435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日益萎缩。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
B.政治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
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6 . 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时期东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母)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9-01-30更新 | 1979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175个。这一做法使
A.民族工业迅速恢复发展B.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
10 .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地区
年份
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
1942年936170494963
1945年2622358221204200

A.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