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材料   48819日,蒋介石以总统命令颁布“财经济紧急处分令”,开始金圆券改革并代表政府承诺要实现收支平衡,同年9月至12月,政府每月的财政赤字依旧高达2.3亿元、1.4亿万元、5亿元和22亿元,其中军费支出占比70%以上,政府内外债也高达10.42亿美元,巨额的债务只能依靠增发货币填补。19481111日,为增发货币,政府宣布将金圆券兑换美金调整为20:1,民众财富随即缩水80%;到19494月,这一比例已降至20.5万:1,货币发行量狂增6万余倍,金圆券狂跌滥贬,形如废纸。另一方面,1948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同年12月,蒋介石命令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秘密将各城市黄金储备运往台湾地区,作为掩饰,还拿出部分黄金进行抛售。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的货币投机商也将大量金圆券抛向市场,通货膨胀至此彻底失控。

——摘编自王应生《金圆券改革失败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金圆券改革期间的举措及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失败的因素。
2022-03-0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凭借条约的保护,纷纷在中国各通商口岸从事各种经贸活动。他们从向中国输出商品开始,逐步发展到输出资本和在中国设厂经营。西方列强首先选择在通商口岸从事工业投资活动,是因为这些地方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作后盾,从而拥有许多便利。由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不断设厂投资,为了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他们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的配套设施,如金融机构的建立、铁路的修筑、电力的兴建等,从而使通商口岸的工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而当时中国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买办,也选择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投资。因为在这些地区容易获得各类生产机器、技术及原料。通商口岸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集聚效应,从而使工业集中于通商口岸的趋势不断增强。

——摘编自陈宏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5年,当华北局势日益恶化之际,蒋介石就曾感到“日本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最近必有举动”,他认为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因此,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发大西南尚不具备条件,但基于西南地区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终于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并在以后的短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摘编自吕家毅《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民政府决定工业内迁的原因,并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影响经济区域分布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