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已有机器厂11个、冶金工厂6个、电器工厂7个、化学工厂25个、纺织工厂18个、其他工厂13个;据1945年年初的数据统计,云南省经政府注册的工厂数比战前增长5.38倍,工业年均增长126.8%。当时云南省大力发展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A.缩小与东南地区的差距B.强化政府对商业的管控
C.均衡民族工业行业分布D.全力支援全民族的抗战
2 .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政治形势的需求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这份数据可反映出
棉纱进口棉布进口麦粉进口钢铁进口机器进口生铁产量
下降38%下降20%下降15%增加20%增加20%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政府为抗战作物质准备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2020-02-20更新 | 423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考历史原创重组押题卷第九套
4 . 下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单位:%)这说明当时(     
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
增长率33.560.728.655.359.6
A.民族工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B.沿海地区企业持续内迁
C.持久抗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D.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以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