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凭借条约的保护,纷纷在中国各通商口岸从事各种经贸活动。他们从向中国输出商品开始,逐步发展到输出资本和在中国设厂经营。西方列强首先选择在通商口岸从事工业投资活动,是因为这些地方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作后盾,从而拥有许多便利。由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不断设厂投资,为了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他们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的配套设施,如金融机构的建立、铁路的修筑、电力的兴建等,从而使通商口岸的工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而当时中国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买办,也选择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投资。因为在这些地区容易获得各类生产机器、技术及原料。通商口岸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集聚效应,从而使工业集中于通商口岸的趋势不断增强。

——摘编自陈宏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5年,当华北局势日益恶化之际,蒋介石就曾感到“日本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最近必有举动”,他认为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因此,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发大西南尚不具备条件,但基于西南地区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终于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并在以后的短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摘编自吕家毅《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民政府决定工业内迁的原因,并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影响经济区域分布的因素。
2 . 1937年,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237家工厂,但到1942年时,仅重庆一地的工厂就达到781家,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及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以渝、川、湖最为密集。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土沦陷沿海工业不断内迁B.洛川会议后开辟敌后战场
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
3 . 1947年春夏之交,中共中央在邯郸武安县冶陶镇召开华北财经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必须慎重掌握货币发行数量,以免引起物价副烈波动,力争财政收支大体平衡,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棉布等重要物资,以调节秋收以后和春荒时期的物资需求。这一会议的召开
A.统一了解放区的财政B.确保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适应了战局的发展变化D.意在配合解放军战略决战
2021-12-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民国时期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如图所示,这种变化的实质影响是
A.国民政府金融政策改革的失败B.国民政府货币政策对民族工业的掠夺
C.国民政府官僚资本的膨胀D.国民政府政治统治的腐败
2021-04-20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工矿业资本总额中,与1936年相比,1947~1948年的国家资本所占的比重从23.35%上升为51.84%,增幅为122.01%;民间资本所占的比重则从76.65%'下降为48.16%,降幅为37.17%。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资本地位日益强化B.战时体制促进工业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衰落D.政府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2021-07-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47年年底,由冀中行署实业厅编订、冀中新华书店印行的彩色图版《一九四八年农用日历》中有一特殊现象,即插印了“中国地图”和“冀中略图”。这一举措
A.服务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意在推动脱盲教育的进程
C.顺应了解放战争态势变化D.开始唤起农民的民族意识
2021-06-0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图是抗战时期四川农民购买力指数表,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实际收入呈现持续增长之势B.资源短缺加剧四川农村经济凋敝
C.粮食价格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D.日军经济掠夺是变化的直接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上,由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等因素,我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大部分建在了东南沿海地区。1932年“一二八”沪战后,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工厂应该内移。“七七”事变后,许多有识之士再次呼吁沿海工业应该迁到内地。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军的全面进攻。为了支持抗战,防止东部地区的工矿落入日军之手,国民政府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企业迁往我国西南等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后方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虽然这种变化是受制于战争而被迫完成的,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几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几十年甚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并为以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小龙《抗战时期战区工厂内迁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大部分建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沿海工矿企业内迁的原因及影响。
2021-09-01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练】2022届高三历史大数据精选试题重组模拟卷(全国通用)-中国近代史-考点05民国经济的曲折发展(1937年前)
9 . 下表是中华民国某一时期的物价变化表(部分)(备注:此时货币计量用的是法币),由表中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项目1937年夏天1948年6月1948年8月
米(单位:袋80kg)12元6700000元63000000元
面粉(单位:袋45kg)42元1950000元21800000元
食用油(单位:桶80升)22元1850000元1900000000元

A.反映社会生产的严重过剩B.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D.货币政策严重影响经济运行
2021-06-01更新 | 288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