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 “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     
A.农业先进技术现代化过分依赖外国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
2023-01-17更新 | 98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2 .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提出一种设想:中国的工业化可以考虑采取“经互会的方式”,即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定范围内分工合作,实行一体化生产。但是,新中国领导人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这反映出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中
A.坚持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B.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弊端
C.争取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D.缺乏经验出现冒进倾向
3 .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消失。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021-12-04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这
A.体现了人民公社运动的成果B.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
C.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D.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据此可知,影响该时期就业政策的主要因素是
A.重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B.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解放D.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021-05-05更新 | 267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名校
6 . 下图是1951年凌虚、徐京创作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陈永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互助合作道路,串联了周围几户农民,组建“陈永康互助组”。该作品反映了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建立B.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C.在全国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已开始
7 .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
C.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比重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1952年19.1%1.5%0.7%6.9%71.8%
1956年32.2%53.49%7.3%0%7.1%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2016-04-15更新 | 205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