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2024-01-25更新 | 234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3年,杭州蔬菜缺口约2370万斤,到1957年,杭州蔬菜产量却达到了243万担,不但可以满足本地需求,甚至还可以大量运往其他城市。杭州蔬菜供应状况的改善主要得益于,该时期(     
A.国民经济的恢复B.财政经济的统一
C.生产关系的调整D.物价的基本稳定
2023-06-01更新 | 57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台山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54 年,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发行了一幅宣传画,号召:每人储蓄一元,国家就可集中六亿。六亿元可买4000架战斗机、26000台拖拉机,可建设有10万纱锭的纺纱厂9家,可修铁路1000公里。这一宣传服务于(   
A.恢复国民经济B.抗美援朝战争C.工业发展战略D.国家三线建设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复工的国营企业通过劳动竞赛,工人的劳动热情不断增强,纷纷要求自动延长工作时间或周末义务加班,以增产支援前线。工人的竞赛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推动了国营经济的发展。以国营上海电机厂为例,19491952年,该厂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效益折合人民币(新币)依次为6213元、14115.8元、15140元、2672.2元。如果以1949年劳动生产率增长倍数为1,则19491952年逐年增长倍数依次为12.282.444.30。产品成本降幅明显,1952年相比1951年降低幅度为23.79%。产品总产值增长猛烈,19491952年产品总产值历年分别为9195万元、525.28万元、694.94万元、2449.46万元。

——摘编自刘岸冰《19491956年上海国营工业企业劳动竞赛研究》;游正林《社会主义劳动范式的形成(19491956)——基于对劳动竞赛推进过程的解读》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以“劳动竞赛”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 1 调整为1965年的1.7: 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51年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向私营出版社进货1810万册,共计730亿元;1952年增加到2357万册,共计1131亿元。一年间图书册数增加30.2%,总金额增加54.9%。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私营出版业恢复和发展B.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
C.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2023-02-13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是1951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和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当时新旧人民币以1比10000的比值兑换,两者购买力相等。新版人民币还部分引进了苏联印钞技术,加强了防伪识别。新版人民币的发行意在中国人民银行(     
A.保障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B.依赖于苏联的合作与援助
C.改变我国的文字书写顺序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2023-02-0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据党内人士回忆,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避免苏联弯路,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不只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也都做了很多思考。这反映出中共(     
A.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
C.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2023-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2月,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2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会议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开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然而,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缺乏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经验,且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短时间内没有确定下来,“一五”计划只能采取边计划、边执行的办法,不断修订、调整、补充。1955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批准“一五”计划。

——摘编自《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你知道吗?》

材料二   1984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从试点阶段转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决定》公布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具体政策,以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进行。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1984年《决定》出台的国内背景。并简析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的意义。
10 . 一五计划决定建立多个工业区,即以钢铁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鞍山、武汉、包头区域,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器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兰州区域,以动力设备、重型机械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西安区域,以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吉林区域。这反映出当时( )
A.用政府指令协调资源配置B.重点发展西南和西北地区
C.政府致力于经济高速发展D.注意轻重工业按比例发展
2022-08-12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