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图是1990年劳动部发布《职业介绍暂行规定》第七条中的相关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推荐合格的劳动者,介绍临时性劳务人员,并对单位用工进行指导或提供咨询。
○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介绍用工单位。
○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经过相互选择自愿达成协议后,指导他们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签定劳动合同。

A.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B.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C.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成熟D.为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2023-05-0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全省统考历史试题
2 . 以生产“光明牌”冷饮而驰名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这个中国最早冷饮企业,历经风雨百年,于2013年迎来了其百年延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的前身——美商海宁洋行在上海沙泾港路250号开办蛋品加工厂,是中国第一家机域化的冷饮企业。其生产的冰饮霸占上海,民族品牌纷纷破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宣战,美商海宁洋行由日本明治产业株式会社接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收海宁洋行,并发还美商。

1947年,国民党联勤总部收购海宁洋行,随后与第一粮秣厂合并,成立上海粮服实验厂。

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上海粮服实验厂,后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蓝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

1950年,时任益民食品一厂副厂长的江泽民提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冷饮品牌”,他提议品牌取名“光明”,寓意是“光明照亮中国”。第一块国货冰砖“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厂领导带领职工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国货“光明牌”。“光明”品牌商标上用火炬代表着光和热,象征着希望,56道光芒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益民一厂企业的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品也随之变化。

1983——1985年,先后引进了丹麦、瑞典、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冰激凌生产线,冷饮利润大增,提升了益民食品一厂的核心竞争力。

1993年8月——2003年,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发展与上海众多国有老字号企业一样,历经合资、重组的几度沉浮。

2004年,一座现代化的专业生产“光明牌”冷饮的花园工厂在上海奉贤做然崛起。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自拟论题,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投机倒把罪”原意指看准时机行情,转手倒卖,以攫取暴利的非法活动。当代中国史上的投机倒把,针对小商小贩,甚至一般私营工商业。在建国初兴起,罪名一度加重,随着改革开放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改革之初,关于“长途贩运”,经济学家薛暮桥就质问:“让山货土产烂在山上是‘社会主义’,把它们运出来满足城市人民需要倒是‘资本主义’,哪有这样的道理?”该罪名(     
A.兴衰历程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变迁B.初期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击对象
C.被否定是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需要D.在中国当代史上长期推动经济进步
4 . 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一变化缘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D.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

时间土地政策
1931
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内容有:规定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禁止高利贷债务剥削,废除农民欠地主的旧债务,取消一切佃租契约等等。
1942
1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1947
1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
1953
1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
1992
10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上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内容节选。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1-04更新 | 502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78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的75.4%来自于工业,这一比重在1983年增至86%,之后逐渐下降,直至90年代有所回升并基本平稳。这反映了我国(     
A.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大B.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C.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现代工业发展滞后
7 . [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指标比较表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发展导向

经济增长导向型

经济发展导向型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

发展目标

工业化

四个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标准

工农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发展途径

增长优先

增长为主,发展为辅

发展优先

发展重点

重工业

工业

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方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内涵式与集约式

发展形势

积累优先

积累和消费并举

积累和消费并举

区域发展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发展动力

生产关系革命

体制改革与开放

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层面

经济

经济兼顾社会

经济、社会、人、生态


提取表3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0-13更新 | 16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85年,广西出台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启动了广西科技体制改革。1986年11月,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科研事业拨款制度的暂行规定》,启动了科研院所初始改革。广西科技体制改革得益于(     
A.率先实行对外开放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解放后,投机商囤积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扰乱市场秩序。从1949623日到730日,上海物价上涨了一倍多,并影响到整个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党中央决定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再打一场“米棉之战”。1115日至30日,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投机商们措手不及,竞相抛售存货,愈抛愈贱,愈想抛愈难以脱手。从1950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

——摘编自《共和国的经济战争—米棉之战》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科学育种,农业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1991年的708.6元,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到1991年的43529万吨。

——摘编自万宝瑞《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米棉之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76年是我国集市贸易政策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制贸易”政策或在“统制贸易”政策下对自由贸易的探索,渠道单一,较为封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统制贸易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初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此后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范围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大大增强,从此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集市贸易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张先友《论新中国党的集市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新时期我国乡村集市的繁荣,意味着农村消费市场在发展。当前大多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商品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市场能给广大农民带来便利和价廉物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自给而选择市场,长期下来自然就依赖于市场了。所以,乡村集市的繁荣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市场化和城镇化。尽管目前的乡村集市处于低端市场层次,甚至还存在由监管的松散和缺失而引发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状况是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即由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所决定的。乡村市场的现代转型问题,关系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摘编自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新时期的乡村集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