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方法: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分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侯永禄的日记所蕴含的史料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2~2004年“三农”工作一号文件内容节选

1982

对于(农村)家庭副业和专业户,必须实行积极扶持的政策,在资金、技术、供销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我国耕作制度复杂……农业机械化必须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

1983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必须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1986

伴随着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专业户。

200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有限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央和地方要支持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


提取材料信息,从多角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2021-01-04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年12月12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讨论记录:(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0-08-01更新 | 1627次组卷 | 3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启明级)
4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


(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别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3)材料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变”与“不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
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
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6 . 下表是有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
内容出处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A.突破了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B.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
C.对单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D.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

7 . 史料研读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史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刘凤云《从乡镇企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初,德国提出以提升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举的“乡村更新”(VillageRenewal)战略,即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强调乡村面貌的独特性,避免简单复制城市发展经验,重视村庄规划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以实现乡村特色与自我更新。


——张延龙《德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乡镇企业的特点,指出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乡村更新”战略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从中国和德国乡村振兴中得到的启示。
2022-05-3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价格体制,农副产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农民收入低下。1979年起国家进行价格改革,至1985年除政府合同定购的少数品种外,其他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其结果
A.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B.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C.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 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中,左侧文字为“图中信息: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下面文字为“图中信息: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下方文字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A.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展现了中国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