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982年1月1日,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指出,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一文件(       
A.开启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B.全面否定农村个体经济
C.肯定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创新D.推动农村工作重心转移
2 .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波及几乎全国各大城市。这表明改革
A.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弊喘B.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C.培育了自由的农村市场D.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力
3 . 20世纪80年代群众中流传:“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首民谣描述了当时农村实施的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D.人民公社化
4 . 据统计,1992年公职人员辞职“下海”者有12万人,未辞职却又投身工商业的人数超过了1000万。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D.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中国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2020-10-21更新 | 309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合格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周一良、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下图所示为1950—1984年中国、苏联粮食产量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和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9 . 1978年底,中国“逐步建立各项法规,对西方贸易和接触实行新的开放政策”,这场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它始于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0 .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019-05-18更新 | 1249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样题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