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93-2008年中国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反映出我国(     
时间主要内容
1993年重点放在工业部门,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制做了大胆探索。
1998年将国务院40个部门减少到29个,一些原来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退出政府序列。
2003年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管理事务的要求;成立了银监会和调整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8年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B.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C.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D.初步确立新型政企关系
2 . 下表是中国两种经济项目定价方式的占比情况统计表。较1978年,1996年的巨大变化(     
项目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产品收购总额
定价方式政府定价经营者定价政府定价经营者定价
1978年97.0%3.0%94.4%5.6%
1996年6.3%92.5%16.9%79.0%
A.说明了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B.根源于非公有制经济壮大
C.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潜能
3 . 如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
1950年代1978年
机耕面积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
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占耕地面积1.6%占耕地面积55.4%
农村小型水电站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4 . 社会投资与社会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艺的进步,土地收获量有了提高。定额租制又逐步取代分成租制,以及押租制的推广,保证了地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以至额外的收益。同时,由于商业发展特别是人口飞跃增加,粮价大幅度上升,在乾隆当政的六十年间,江南米价陡涨四倍。在这种情况下,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可以拥有更多的粮食。所有这些,都驱使着人们热衷于购买土地。正如有人描述的: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霄吏之铸,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

——许涤新、吴承明《明清商人及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98年我国福利分房制度退出以来,城市居民住房转变向商品房市场供给制度转型,房地产市场获得快速发展。1999-2018年,我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由1.34亿平方米增加到17.17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4%,房屋新开工面积由2.16亿平方米增加到20.93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99年的0.4万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超过20%.究其原因:其一、从1998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使住房是国家的变为可以自己拥有。对产权的觉醒意味着说,人们都开始追求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相当于是把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打开了并推向了市场。其二、从1998年到2018年中国的GDP的规模是增长了10.5倍,年化达到了12.5%。另外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全国的人们的平均收入在这20年时间是增长了12.3倍。其三、在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36%,到了2018年年底的时候,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字,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9%。在不到20年的时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在过去的20年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房地产的这种政策的定位,都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一个发动机,所以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在过去的20年整体来看是比较宽松的,甚至是鼓励消费的政策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人们热衷于投资土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19982018年房地产投资热潮的原因。
2022-01-27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拨改贷是指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从1985年开始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通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贷款方式供应的制度。这一改变
A.造成国家不能对企业实行干预
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D.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2022-0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农村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危机四伏的社会。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力图在已有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下,通过非暴力的社会改良,拯救农村、复兴民族,重新回归社会和谐,实践自己的理想。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理想及其实践诚然可贵,但是收效甚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激烈的政治革命、武装斗争,并没有给农村改良运动大 多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时尚革命、推崇暴力的近代中国,以改良为主要手段的,温和的、非暴力的实践,非但很难具备实现的条件,而且对于暴力斗争的双方都难以讨其好。

——摘编自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06年,中共中央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已经形成了粮食、高牧,搐菜,水(干)果等种养殖业为支柱的若干产业,一些特色经济发展快速,优势突出,农村商贸物流和县域旅游产业有了巨大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图书馆、科技推广站等设施逐渐建立和完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良社会风气逐渐减少,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超过90%,家用电器种类和质量不断增多和提高,住房质量大为改善,村庄整体布局逐渐美观。通过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财务透明、民主选举等措施,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途径不断增多,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摘编自刘利雨《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认识。
7 . 国务院体改办在1979年的规划中,提出要把扩大企业自主权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在1980年的规划中,则鲜明提出要建立适应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在1982年的规划中,又提出要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由此可知,1979-1982年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规划
A.得到了高度认同和全力实施B.视角由局部逐渐涉及整体
C.重视城市与农村改革同步推进D.初步具备市场意识和理念
8 . 我国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得税
A.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B.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D.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9 . 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
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