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施行的矿务政策主要是大力发展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对民间开矿的态度基本是禁止和限制的。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巨额赔款,清政府财政左支右绌,一些官员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呼吁发展采矿业以挽回利权。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实业救国“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逐渐改变清初的矿业政策,开始允许民间开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清廷下旨命各省五金各矿“宜及时攻采,以期推广”。

——摘编自程博《清末民初矿业法制变革初探——从焦作煤矿实便展开》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矿业法》,置各矿于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并要求所有外资经营的煤矿依法划区设权,领取开采执照或者重新改组。实业部对于无证私采之矿,加以取缔;并将已设定矿权的矿,按期开列清单,分发各路局查考。依据矿业法的规定,矿税被分为矿区税与矿产税两种,凡已设定矿权的厂矿必须缴纳矿区税,该税由农矿部(或实业部)委托省市主管官署代为征收转解。对于各大矿业公司,其矿区税数额较大者,由实业部直接催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逐渐加强了对重要矿产资源的统制。1931年11月,由实业部牵头召集救济长江煤业会议,并于上海设立国煤救济委员会,以应对长江流域的煤荒,促进煤矿业产运销合作。1933年6月,实业部召集各煤商及有关各部召开修车运煤会议,以增进运输而谋路矿之合作。1935年,国民政府以钢铁关系国防安全为由,规定苏、皖、鄂、赣、湘五省境内铁矿将不再准许人民承租,全部收归国营。

——摘编自向明亮《国民政府矿业政策与矿业发展述论(1928—1937)》

材料三   1994年,国务院发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确立了矿产资源的资源性资产性质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平等的财产交换关系。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矿产资源法》,允许矿业权流转,这促进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使得矿产资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此后高速发展的中国矿业中经受住了考验,而在与国际矿业越来越紧密的融合中,中国矿业也在不断拓宽视野,逐步提高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摘编自赵凡《我国矿业权制度改革40年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矿务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矿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90年代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022-12-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确立了无偿分配西部土地的原则。《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的申请费,可免费获得未垦种土地160英亩,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拥有对该块土地的最终拥有权。1868-1900年依该法向农民分配的土地达8000多万英亩,对西部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并没有按照美国人民的要求把国有土地全部划为宅地分给劳动人民,只有一小部分土地分配给了移民,而且位置偏远、土质贫瘠、限制在已堪定的地段内,其实是经过拍卖、先占、赠予等分配方式后的残留地段。大部分土地则通过各种渠道转到了土地投机商及大公司手中,它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

——兰建英《美国近代西部开发时期的土地政策探析》

材料二   1992年以后的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中,曾一度出现农村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流向工业领域的现象,致使1992年至1994年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出现连年减产,粮价上涨,对此,中共中央立即采取措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四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至2000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依据材料-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土地政策在目的和性质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1995年以来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制定土地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022-04-0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经济可以与战国、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并列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高峰之一。但从发展的势头和速度看,从劳动生产率是否有相应的提高看,明清时期的“高峰”逊于前两个“高峰”。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其说“发展”,不如说“发展与制约”“发展与局限”,或“发展与不发展”。这种“制约”与“局限”,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而是带根本性的。如果从农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农业的转型看,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合理的。

——据李根蟠《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制约》

材料二中国近代,各级政府开始设立管理农业的专门机构,颁发一系列专项经济政策和奖励章程,积极兴办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促进了近代农业科技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同时又饬令开设商埠,发展外贸农业,使沉睡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经济开始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转化……。通过对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近代农业仍然停留在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方式……近代中国农业面临危机是不容置疑的……一个是整个国家、社会的特殊环境对近代中国农业造成的危机;另一个是传统农业由于自身特点不能适应近代社会进步而面临的危机。

——据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历程已经走过了五个阶段。1949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中国粮食总量超过了5亿吨,人均占有量超过400千克,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水平提高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装备条件、农业管理手段,还是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王国敏、李建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农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转型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的探索。
2022-08-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5 . 农业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在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9年,农工商部奏准颁行了《推广农林简明章程》,规定各属官员对农林事业要因势利导,量加董劝,“总以境内所有荒地一律垦辟为要义”;凡绅民集股合资筹办农林,若果资本不继、周转为难,地方官查实后应酌拨公款,量予补助;其成效卓著者,“即从优奖励:或缮给匾额,或给予功牌奖札,或酌予虚衔、顶戴,或按照异常、寻常劳绩咨部汇案奏奖”。绅民承领荒地、荒山,地方官在厘定税则时,应“优加体恤”;对于民间农林产业,地方官应“切实保护,如有刁绅劣衿、势豪地痞、奸胥滑吏从中阻挠侵占,以及蹂躏禾稼、砍伐树木等事,一经业主禀报,应即立予究办,按律严惩”。

——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进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交通事业,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按照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就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和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510谷牧、邓小平出访西欧五国、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5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0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在列宁的倡导下,1920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租让法令,其主要内容是:由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间,把企业、矿山、森林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发,他们利用苏维埃国家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租让制思想。1921年,列宁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邓小平进一步得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则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结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陈书月《留学经历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过程的特点。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说法的依据。
8 . 制度变革与创新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

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2)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材料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年份事件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022-01-10更新 | 33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2021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要借鉴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有关分工、交易、市场价格决定、市场资源配置、市场竞争与利益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经济思想,就已有较为丰富的表述。《管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市场经济思想,如“市者,货之准也。……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又言“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摘编自赵晓雷《从古代经济思想中探寻市场经济要义》

材料二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存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的问题,也存在着一些人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用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问题。一定的理论总是适用于一定的对象和范围,“乱点鸳鸯”是要造成严重后果的。中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共道德,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道德是根本不同的。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管子》中蕴含的市场经济思想,并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必须坚持的原则。
2021-12-0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是把每个岗位的责任、考核标准、经济效果同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在分配上大体有这样几种形式:指标分解;计件工资,包括超额计件工资和小集体超额计件;超产奖;定包奖;浮动工资。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成效显著。但是,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实行经济责任制与计划管理结合得不够好,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时,企业往往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一些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还不够落实,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摘编自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业经济责任制的特点及影响。
2021-05-26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