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探索与失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957,在苏联对中国的投资显著减少的情况下,国务院提出“发展工业要大中小结合起来,大的中央搞,中的地方搞,小的由乡和合作社搞”。中央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39.7%下降到1958年的13.8%,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由1957年的29%骤然上升到1958年的55.7%。上述材料意味着
A.中国开始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
B.中苏矛盾加剧变相催生了大跃进的出台
C.中苏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D.中央政府简政放权鼓励地方推进工业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1953-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趋势图


——摘编自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良性大变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周恩来总理在中共八大报告中立下目标,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职工的平均工资将提高25%以上。农民的全部收入在5年内增长30%以上。这一目标确立旨在
A.纠正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B.改善民生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的理念D.重视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
4 .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消失。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021-12-04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0年12月,美国中情局指出:“我们相信共产党中国有能力使其在195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15%,在余下的三年里也能维持每年7%~10%的增长速度。这些增长可能会使二五计划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65%~85%。”这表明
A.中国工业基础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B.正确的指导方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估计不切实际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1-04-21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6 . 1958年6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的规定》。规定要求下放的交接工作“应该一律于6月15日以前完成”。到6月25日,中央工业部门所属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下放地方管理。“下放”在当时造成的结果是
A.各地经济发展缓慢B.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
C.促进工业化的进程D.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2020-10-1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7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达2235亿元,其中农业833亿元,工业1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1957年相比,增长59.9%,其中农业增长9.9%,工业增长98.1%。其主要原因是
A.八大路线的贯彻执行B.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C.“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8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立即展开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用食品运动,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叶蛋白等:这反映了当时
A.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
B.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国民生活
C.大跃进运动遇到了严重挫折
D.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毛泽东此论
A.阐明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B.重申了必须继续借鉴苏联模式
C.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 . 1962927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B.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解决生产和分配的矛盾D.调动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