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2年,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参观了83个集体农庄和2个国营农场。回国后,进行了宣讲,代表团成员杨金龙讲道:“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经过宣传,他所在的村庄120户组成了11个互助组﹐占全村总户数的50.6%。这反映出农业合作化
A.是中苏友好合作的产物B.得到了全国农民的支持
C.在全国范围掀起了高潮D.得到了苏联的物质支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52至1953年国家粮食收支出现20亿公斤赤字,陈云当时估计,粮食不充足将成为中国较长时期的一个基本状况。为应对这一状况,中共中央
A.将农村经济纳入国家计划体制B.着力加快农村政权建设
C.注重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D.继续推进土地改革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这
A.体现了人民公社运动的成果B.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
C.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D.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农村通过集体化改造进行公共资金积累。这些资金除用来购买新式农具、化肥等农资外,还用来防备自然灾害:一些地区还用公共资金开办托儿所,开展“病有所医”的互助医疗,开办社队企业。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
C.赢得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