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均每个农户只有0.6头耕牛,就大多数农户来说,从事独立的家庭经营尚感困难”。基于此,我国
A.开展了土地革命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C.成立了人民公社D.采取包干到户形式
2 . 被誉为“企业大王”的刘洪生,1930年在上海创办彰化毛纺织厂。1954年该厂改名为中国毛纺织厂。在庆祝会上,有人高呼:“资产阶级20年来剥削工人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赢得人们的热烈掌声。这一史实反映的是新中国
A.合理调整工商业B.打击不法资本家
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开展起来。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等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等也相应地基本形成了,以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特点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得以须布实施。中国共产党比较顺利和创造性地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避免了大的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使中国能够形成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有效团结,这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现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接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摘编自高长武《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20201112,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参观了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一一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在这次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经过30年发展,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证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社论《浦东开启新的引领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在上海浦东设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这
A.体现了人民公社运动的成果B.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
C.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D.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5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文件的关键词有: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这三个关键词都表明
A.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复杂性
C.农业工作处于中心地位D.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2021-10-22更新 | 578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山东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3年底,农业合作化进一步发展,国家从面向农户征收农业税转向面向农民集体征税,保证了国家汲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城市工业发展。1954年,全国粮食生产计划因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没有完成,但粮食收购却比原计划多购了一百亿。这表明当时(  )
A.农业合作化深受欢迎B.对苏联经验的借鉴比较成功
C.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D.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另一方面,1953年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私商炒作粮价和囤积粮食,也造成粮食形势吃紧。为此,中共中央决定
A.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B.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C.提出精简城镇人口方针D.加快争取苏联的援助
2021-09-03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管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1年)


(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53年前后,土地改革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迅速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求。据此可知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基本建立
B.朝鲜战争爆发推动政策的调整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D.我国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10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并减低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8年6月,法国正式加入马歇尔计划,这为法国在战后重建基础部门解决了需要大量资本的难题。到1949年,法国基本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0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

——摘编自王奕苹《浅析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及成因,并说明中法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
2021-06-13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下)第九单元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