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时,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正式开幕了。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毛泽东同志致开幕词。第二天又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七大”会议上,还听了朱德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并感到全党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团结坚强,因而对中国革命的任务更明确,胜利的信念更加坚定。

——摘自吕正操《吕正操回忆录》

材料二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19562月开始,毛泽东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这是建国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的一次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又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归纳,后在425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报告,随后又在5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中共七大召开时的抗战形势说明这次大会所明确的“中国革命的任务”。指出这次大会实现“全党思想统一”的重要标志。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写出“报告”的名称,概括其发表前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报告”发表的重要意义。
2022-05-3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三   1952年,周恩来在筹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段引文分别体现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者产生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张謇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概括1952—1962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发生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确定的主要原因。
2020-08-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制造局底下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在其中操作及学习机器,因其专业技能,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这些工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技术工人。

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外国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整体而言,江南制造局在晚清时的军备生产品质并不好,例如步枪的水准不高,性能不佳(据说因此连李鸿章率领的淮军都拒绝使用),且生产成本高于直接购买。造船的情形亦类似,1868年首次生产之后,陆续造了数艘汽船,但所造船的速度不快,整体生产成本及耗燃料都高,结果反而不如直接向外国购买(自造一艘船的钱大约可以向英国买两艘船)。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历史事件失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的变化,并分别概括变化的原因。
(3)对比中国近代史,归纳材料二时间范围内经济建设的启示。
2019-05-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经济政策”,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卡片四:



(1)根据卡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卡二并结合所学,解读卡片二中的三个历史事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3)根据卡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八大的正确性体现在哪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八大正确决策没有贯彻执行后,经济政策的变化?
(4)根据卡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政策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现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3年6月,毛泽东讲道:“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

——摘编自《毛泽东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辑要》

材料二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

——摘编自何玉长、李波《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谈道: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人看得很清楚。

——摘编胡怀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理论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7 . 成功的探索
(1)政策指导——中共八大(阅读下列材料)
①主要内容

材料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思考:简要概括中共八大提出的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_____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022-09-21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纲要上-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已经作了初步规划。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开局良好,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经过纠正错误总结经验的“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及其他各领域的调整,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国家赖以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说明“作了初步规划”,并概括1956年实现的“社会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良好开端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的有益借鉴。
2022-05-23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9 .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3)依据材料,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1956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4)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2-03-09更新 | 441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2022年高二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

——节选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材料二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8战争胜利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并概括中共八大的具体内容。
2022-03-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