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谨防多数人的意见。因为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四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美国盛行什么经济思想?这对美国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他所开创的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

2017-08-08更新 | 38次组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苏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此重大举措?
(4)从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017-07-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侯马市502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莫高窟“耕作图”                                           男耕女织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比较图一图二,提取有关唐宋城市商业活动历史变迁的信息。

材料三:常熟地主谭晓;低价购买大片空闲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中外历史纲要(上)》

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比如绫绸集散中心盛泽镇,受雇于机坊的就达数千人之多。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16-17世纪,中国凭借制造业和出口的竞争优势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占有当时世界白银产量的1/41/3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的新气象。

材料四:自甲午战争之后,国人兴起了创办实业的高潮。随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清政府放弃对设立民营轮运公司的禁令,航运业得以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兴办起来。据统计,18951900年间,各地先后开业的小轮船运输业约100家,从光绪二十七年到宣统三年(19011911年),先后创办的大中型轮船企业46个。这11年间新创内河轮船企业合计达405家,资本总额约580多万元,这样就大致形成了遍及上海、长江千支流以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

——摘编自《中国近代航运业之演进》


(4)据材料四归纳甲午战争后中国航运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材料五: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美国记者马修斯在中国工厂观察记中写道:“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一位日本记者发现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读卖新闻》记者写道:“日本的集成电路工厂干净得一点灰尘也没有,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2022-06-1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农业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在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9年,农工商部奏准颁行了《推广农林简明章程》,规定各属官员对农林事业要因势利导,量加董劝,“总以境内所有荒地一律垦辟为要义”;凡绅民集股合资筹办农林,若果资本不继、周转为难,地方官查实后应酌拨公款,量予补助;其成效卓著者,“即从优奖励:或缮给匾额,或给予功牌奖札,或酌予虚衔、顶戴,或按照异常、寻常劳绩咨部汇案奏奖”。绅民承领荒地、荒山,地方官在厘定税则时,应“优加体恤”;对于民间农林产业,地方官应“切实保护,如有刁绅劣衿、势豪地痞、奸胥滑吏从中阻挠侵占,以及蹂躏禾稼、砍伐树木等事,一经业主禀报,应即立予究办,按律严惩”。

——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进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交通事业,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按照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就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和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谨防多数人的意见。因为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四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美国盛行什么经济思想?这对美国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他所开创的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有何共同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确立了无偿分配西部土地的原则。《宅地法》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的申请费,可免费获得未垦种土地160英亩,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拥有对该块土地的最终拥有权。1868-1900年依该法向农民分配的土地达8000多万英亩,对西部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并没有按照美国人民的要求把国有土地全部划为宅地分给劳动人民,只有一小部分土地分配给了移民,而且位置偏远、土质贫瘠、限制在已堪定的地段内,其实是经过拍卖、先占、赠予等分配方式后的残留地段。大部分土地则通过各种渠道转到了土地投机商及大公司手中,它远远没有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

——兰建英《美国近代西部开发时期的土地政策探析》

材料二   1992年以后的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中,曾一度出现农村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流向工业领域的现象,致使1992年至1994年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出现连年减产,粮价上涨,对此,中共中央立即采取措施。从1995年起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四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至2000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依据材料-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土地政策在目的和性质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1995年以来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制定土地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022-04-0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法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材料二 下表中英国经济和进出口变化上的主要趋势(1964—1979年)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34.137.740.441.1
通货膨胀率(%)3.17.816.913.4
失业人数(千人)372555542134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1.62.62.6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86.299.9105.7112.8
进口渗透率(%)11.817.123.325.7
英国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份额(%)14.410.88.89.7

——崔士鑫《政策的风向标:英国政党竞选宣言研究(1900—2005)》


(2)结合材料二说明英国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撒切尔夫人任首相(1979—1990)期间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中共中央在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1)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2)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06-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校联考(等级考)历史试题(四)
8 . 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510谷牧、邓小平出访西欧五国、日本、新加坡
19781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5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0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在列宁的倡导下,1920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租让法令,其主要内容是:由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间,把企业、矿山、森林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发,他们利用苏维埃国家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租让制思想。1921年,列宁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邓小平进一步得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则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结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陈书月《留学经历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过程的特点。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说法的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金本位首先在英国实行,后来通过国际扩散,成为早期国际货币制度。英国是金本位的主要维持者……金本位时期是世界经济中工业迅速增长时期……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成功的关键。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人们完全相信英镑作为一种国际通货的能力。
——《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实行的货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这句话的?
(3)据材料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2016-12-12更新 | 6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上学期综测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