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古代中国农村                    图2 19世纪后期
的家庭纺织                                 经营样布的商铺

材料二:


材料三: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材料四:荣毅仁,从20世纪30年代起即投身于民族工业,成为中国拥有20多家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氏企业代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许多重要时刻,荣毅仁都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让申新各厂的纱锭迅速转动起来支援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时积极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1957年1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受毛主席委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他也顺应民心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国门开放之初,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荣毅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海外亲友的帮助,为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做了大量工作。

——蒋颖、王红梅《“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传奇一生》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图片,回答材料一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图片请列出材料二中的五种经济成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4)荣毅仁的企业发展中,在不同的阶段他可以巧妙地利用哪些有利的条件?
(5)据材料概括指出荣毅仁为什么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6)从他的创业经历中,你对“创业”有哪些认识?
2019-08-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l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从哪一年开始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根据上选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 .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78—1984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5年5月31日)

材料三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78—1984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材料二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特区是个窗口”,请说出2个我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窗口”。

4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是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   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6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___________的局部调整/社会主义制度的_______
特点:试点到推广,先农村后城市,循序渐进,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原因:_____________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农村______发展
(2)内容:①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制,包产到户,_________经营;②调整_______结构,大力发展______企业(3)意义:①调动农民生产_______,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________提高
②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农业________
(4)拓展:80年代初,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关联? 改革_________体制,_______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原因:_________经济体制束缚城市___________发展:①个体工商业发展受限、影响市民生活
②国企政企不分,缺乏_________
2)内容:①发展________工商业,打破单一___________
②国企: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_________,中心环节是增强_________;1992年中共________
确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实行________;
3)意义:积极:①促进城市小工____的发展,改善市民生活:②增强_____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2022-12-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九、十单元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史-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列宁深刻地阐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来发展社会主义。

材料二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着手,与新经济政策首先解决农民问题并无二致,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扫除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正是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才拉开了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摘编自曾长秋、王千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别产生的影响。
8 .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修正案,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

——《空气清洁法》。

——刘春成等《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7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除矿冶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四   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邭《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2019-01-0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9届高三学情调研(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是把每个岗位的责任、考核标准、经济效果同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在分配上大体有这样几种形式:指标分解;计件工资,包括超额计件工资和小集体超额计件;超产奖;定包奖;浮动工资。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成效显著。但是,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实行经济责任制与计划管理结合得不够好,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时,企业往往过多地强调自身的利益,一些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还不够落实,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摘编自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业经济责任制的特点及影响。
2021-05-26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18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