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材料三 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2016-11-21更新 | 12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天津市大港区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经历之坎坷、过程之曲折,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历过封建阶级“器物变革”的探索,又经历过资产阶级“制度变革”的探索,最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1)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世纪中期“器物变革”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不断地吸取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先后走过“日本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和“俄国式”的道路,但均告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才取得了成功。
(2)请列举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走自己的路”取得辉煌胜利的范例各一项,并概括这一历程给人们的宝贵启示。
材料三:有日本学者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一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
(3)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4)日本学者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016-12-12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广东东莞市第七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9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其中一位务工大哥平静回答“我姓曾”网络爆红。幸福是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时代
幸福观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现在
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梦,成为现在国人的幸福观。“中国梦”寄托着13亿中国人的夙愿。国人纷纷争做最美中国人,“中国梦,我的梦”成为2013 年以来的流行语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现代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当代这种社会幸福观的看法。
(4)“中国梦,我的梦”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016-12-12更新 | 4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会昌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oo tand the 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 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 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
(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016-11-18更新 | 12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天津市天津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中国律师网
请回答:(1)材料1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材料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2)材料2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18更新 | 4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又提供了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是一场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即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转变为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雇佣剥削,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
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圈地运动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但强制性的政策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农业生产总量,并减少可能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和市场份额。                                                              ——钱乘旦、杨豫《世界现代化进程》
苏联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它为工业化作出了哪些贡献?及带来了哪些严重问题?
材料三: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的落后的小农业经济束缚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中国工业化战略启动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约60美元,在这种低水平状况下,只有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背景分析》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选择农业养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较以往显著区别有:一是把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政策措施与工业化脱钩,从产业结构发展层面考虑,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二是改革前侧重讲农业对工业的支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中国共产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依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的农业政策在国民经济政策中的定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8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西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5月考试历史卷
7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2016-11-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报记者对“安徽实行包干到户”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专访的摘要:
记者:当时农民分地的背景是什么?
亲历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农民连吃饭都成问题,体制束缚了中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干部都不敢讲真话,口号上喊“人民公社年年好”,其实生产力却是年年大倒退,农民怨声载道。
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的阻力很大吗?
亲历者:农民们走出了这一步,很多人都是反对的。有一位老同志干脆直说:“这是胡闹!”
(1)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写下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保证书的主要内容是:

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
年份人口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还贷款交售粮食
1976年19户
110人
35000斤230斤32元————
1979年20户
115人
132300斤800斤200多元800元30000斤

(3)材料三表格中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简析小岗村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梦”是一个伴随美国这个国家开始的梦想。1620年,一群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希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宗教迫害的“天堂”。从那时起,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这片几乎是未开垦的大陆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美国的独立和不断地拓展国土,美国梦也在不断地向前拓展。虽然美国梦的精神贯穿着美国的历史,但“美国梦”一词单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家喻户晓则是20世纪的事。1931年5月詹姆斯·亚当斯完成《美国史诗》一书,该书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不论家世和背景,每个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成就,都有机会获得更好、更富裕和充实的生活。
—— 摘编自《美国梦:鸿鹄志远 天道酬勤》
材料二 中国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自近代一百多年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而形成的伟大梦想,是不满现状的中国人顽强不屈、坚持探索形成的发展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一个曾经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人重温革命理想、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以及勇于承担、不谋私利、富于牺牲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因此,中国梦必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激励全国人民释放磅礴正能量,齐心协心圆梦。
—— 摘编自《求是》(2013年第1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梦”的精神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詹姆斯·亚当斯如此定义“美国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呼唤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理想境界”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2016-12-13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大同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10 . 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3分)
2016-12-12更新 | 5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一机一中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